羽扇豆的种植方法(羽扇豆的种植方法和技术)

羽扇豆应该怎么种植

羽扇豆应该怎么种植

羽扇豆又名鲁冰花,是豆科羽扇豆属植物,原产北美西部。该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总状花序顶生,尖塔型,花色丰富艳丽。羽扇豆性喜凉爽、阳光充足的环境。不喜炎热,稍耐阴。喜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沙壤土。

(1)播种。

春秋都可以播种,但以秋播开花、长势好。9、10月播种,第二年4、6月开花。育苗基质以草炭、珍珠岩混合为好。适于发芽的温度25℃。保持基质湿润,7~10天即可发芽。

(2)移苗。

羽扇豆苗期大约为一个月,真叶展开后即可移苗分栽。移苗时保留原土,可以促进缓苗。定植前可根据长势情况进行1~2次换盆。因羽扇豆是直根系,种植的花盆最好选择高桶盆。

(3)基质。

pH在5.5为好。基质pH对于羽扇豆的正常生长与开花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栽培基质中施用硫磺粉,可起到调节作用。由于硫磺粉在基质中需要一定时间分解才能起到调节作用,所以应尽早施用。

(4)温度。

最低温度不宜低于5℃,以免叶片受冻害。羽扇豆喜凉爽,在夏季高温季节要注意降温保护。

(5)光照。

喜阳光充足,但忌直射,阳光灼伤容易造成叶片发黄,植株生长矮小。因此,羽扇豆适宜栽植在林间树下,凉爽通风处。

(6)病虫害。

比较常见的是叶斑病,其病斑为褐色至黑色,严重的会使叶片枯死。可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喷施。

羽扇豆的种植方法 什么叫春化作用

羽扇豆的种植方法 什么叫春化作用

春化作用 一般是指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春化作用.例如来自温带地区的耐寒花卉,较长的冬季和适度严寒,能更好的满足其春化阶段对低温的要求.低温处理对花卉促进开花的作用,因花卉的种类而异.

羽扇豆的播种季节是什么时候?

羽扇豆的播种季节是什么时候?

播种繁殖于秋季进行,在21-30℃高温下发芽整齐.扦插繁殖在春季剪取根茎处萌发枝条,剪成8-10cm,最好略带一些根茎,扦插于冷床.夏季炎热多雨地区,羽扇豆常不能越夏而死亡,故可作二年生栽培,宜早春栽植于栽培地,株距40cm,早栽早发棵,开花结籽较早.入夏前结实后地上部分枯萎,秋季再萌发新株,或于枯萎前采收种子.华北需保护越冬.

羽扇豆和旱金莲什么时候种植

羽扇豆和旱金莲两种都可以春秋播种.羽扇豆春天在3月分播种,秋天在9至10月中旬播种;旱金莲春天一般在3至6月份播种,秋天在8月下旬或9月上旬播种 .旱金莲喜温暖湿润环境,适温18-24度;羽扇豆适宜较耐寒,适宜华北地区播种.

鲁冰花怎么养殖 鲁冰花的用途

羽扇豆俗称鲁冰花,花序挺拔、丰硕,花色艳丽多彩,有白、红、蓝、紫等变化,而且花期长,可用于片植或在带状花坛群体配植,同时也是切花生产的好材料。

羽扇豆性喜

羽扇豆(2张)

凉爽,阳光充足,忌炎热,稍耐阴。深根性,少有根瘤。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酸性沙壤土质(pH值5.5),中性及微碱性土壤植株生长不良。羽扇豆苗期30至35天,待真叶完全展开后移苗分栽。羽扇豆根系发达,移苗时保留原土,以利于缓苗。

在定植以前视长势情况应进行1至2次的换盆,盆钵的选用最好为高桶盆,以满足直根性根系的生长需求,确定合理的种植摆放密度。针对秋播种植,越冬时应做相应的防寒措施,温度宜在5℃以上,避免叶片受冻害,影响前期的营养生长和观赏效果。

美丽的羽扇豆

土壤酸碱度的调节,依据羽扇豆的生长习性,栽培过程中控制和调节栽培基质的酸碱度(pH值)对于羽扇豆正常的生长和开花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较简便有效的调节方法是对栽培基质施用硫磺粉。由于硫磺在基质中需一定时间的分解(约40天以上)才能起到调节作用,因此施用应尽早进行,一般在移苗后2至3片真叶出现时开始,施用量视栽培基质原有酸碱度而定。另外,硫酸亚铁、硫酸铝等酸性肥料虽具有短期内降低 pH值的效果,但过高的盐离子浓度会对植物根系造成毒害,生产中要少用。

羽扇豆的茎叶主要用于青饲和放牧,也制作优良青贮,为猪和乳牛良好的饲料。种子是含蛋白很高的精饲料,并用作绿肥和覆盖作物,也是蜜源和观赏植物。

羽扇豆可用于观赏,适宜布置花坛、花境或在草坡中丛植,亦可盆栽或作切花。

盆栽观赏:植株匀称、叶片茂盛的矮生品种的出现拓宽了羽扇豆的市场推广范围,使其有机会走进普通家庭,加上它所赋予的特殊寓意,相信人们会对其加倍的钟爱。

插花使用:丰富的植物材料历来就是花艺大师创作的重要素材,随着羽扇豆种植量的不断加大,其作为切花的使用价值逐步被人们注意和发现,实现切花的栽培生产。

园林用途:羽扇豆特别的植株形态和丰富的花序颜色,是园林植物造景中较为难得的配置材料,用作花境背景及林缘河边丛植、片植,会给人们视觉一种异域和别样的享受,这越来越被专业人士接受与推崇。

鲁冰花种植方法培训

鲁冰花种植技术:

栽培管理

羽扇豆苗期30~35天,待真叶完全展开后移苗分栽。羽扇豆根系发达,移苗时保留原土,以促进缓苗。在定植以前视长势情况应进行1~2次的换盆,盆钵的选用最好为高桶盆,以满足直根性根系的生长需求,确定合理的种植摆放密度。针对秋播种植,越冬时应做相应的防寒措施,温度宜在5℃以上,避免叶片受冻害,影响前期的营养生长和观赏效果。羽扇豆性喜凉爽,加上本身又属于多年生植物,因此在夏季高温时的管理中应特别注意,防止高温多湿、阳光灼晒造成的叶片发黄、植株生长矮小甚至死亡。园林应用中,也可直接将开花期的羽扇豆栽于林间树下、凉爽通风处,方便夏季管理。盆栽观赏后,要及时剪除残余花穗和枯老叶片,控制肥水,做好高温期遮阴防护工作,确保安全越夏。

土壤调节

依据羽扇豆的生长习性,栽培过程中控制和调节栽培基质的酸碱度(ph值)对于羽扇豆的正常生长与开花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较简便有效的调节方法就是对栽培基质施用硫磺粉。由于硫磺在基质中需一定时间的分解(约40天以上)才能起到调节作用,因此施用应尽早进行。一般在移苗后2~3片真叶出现时开始,施用量视栽培基质原有的酸碱度而定。另外,硫酸亚铁、硫酸铝等酸性肥料虽具有短期内降低ph值的效果,但过高的盐离子浓度会对植物根系造成毒害,生产中要较少使用。

病害防治

鲁冰花叶斑病病斑为褐色至黑色,危害叶片及茎的生长,导致叶片早期枯死,可用多菌灵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1316632可湿性粉剂1500倍喷施,效果良好。症状叶上发病,初生褐色小斑点,后形成直径5-14毫米的病斑。病斑融合为不规则形褐色病斑,枯死。多在夏、秋季节发病。叶柄、茎、花瓣有时也可发病。病原是CeratophorumsetosumKirchner,分生孢子圆形或纺锤形,隔膜4-5个,隔膜处缢缩,两端细胞色淡,中间细胞色浓,大小为64-80×16-16.5微米。传染途径以受害茎叶及带菌种子越冬。

多叶羽扇豆是一种什么植物

羽扁豆,别称鲁冰花。

豆科,一年生草本或多年生小灌木,全株密生细毛。根系强大。茎直立,多分枝。掌状复叶,小叶背被银白色茸毛。总状花序,花紫,白,淡红等色。荚果。喜光和温暖湿润气候。根系吸收性能极强,能大量固氮。植株覆盖地面,可防止冲刷。原产北美,欧洲,非洲,常见有黄羽扁豆,白羽扁豆,毛羽扁豆和多年生羽扁豆等。多作牧草和绿肥。

羽扁豆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幸 福

羽扇豆生长在植物难以存活的砂地上,由於它具有氮气同化功能,因此能够改变土质,将其转变成适合耕种的土地,是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植物。

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感化力特别强,能够给予朋友或晚辈正面的影响。即使意志不坚定、精神散漫的异性朋友,和你交往一段时间後,也会不知不觉中改头换面。所以它的花语是-幸福。

羽扇豆

别 名: 多叶羽扇豆 鲁冰花

拉 丁 名: Lupinus polyphyllus

科 属: 豆科 羽扇豆属

适应地区: 华北地区

生态分类: 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花卉

观赏分类: 观花类

高度范围: 0.9-1.2 (M)

形态特征: 叶多基生,掌状复叶,小叶9-16枚。叶色绿。轮生总状花序,在枝顶排列很紧密,长可达60cm,花蝶表,蓝紫色。园艺栽培的还有白、红、青等色,以及杂交大花种,色彩变化很多,花期5-6月。荚果,被绒毛,种子黑色。加州羽扇豆、二色羽扇豆。

生长习性: 羽扇豆,较耐寒(- 5℃以上),喜气候凉爽,阳光充足的地方,忌炎热,略耐荫,需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主根发达,须根少,不耐移植。

繁殖培育: 播种繁殖于秋季进行,在21-30℃高温下发芽整齐。扦插繁殖在春季剪取根茎处萌发枝条,剪成8-10cm,最好略带一些根茎,扦插于冷床。夏季炎热多雨地区,羽扇豆常不能越夏而死亡,故可作二年生栽培,宜早春栽植于栽培地,株距40cm,早栽早发棵,开花结籽较早。入夏前结实后地上部分枯萎,秋季再萌发新株,或于枯萎前采收种子。华北需保护越冬。

景观用途: 适宜布置花坛、花境或在草坡中丛植,亦可盆栽或作切花。

羽扇豆因其根系具有固肥的机能,在我国台湾地区的茶园中广泛种植,被台湾当地人形象地称为“母亲花”。但台湾对羽扇豆采用了音译的名字“鲁冰花”。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 茎叶主要用于青饲和放牧,也制作优良青贮,为猪和乳牛良好的饲料。种子是含蛋白很高的精饲料,并用作绿肥和覆盖作物,也是蜜源和观赏植物。

顶端优势为啥说明顶芽比侧芽的生命活动旺盛

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目前还没有肯定意见。解释此现象的学说主要有3种。

生长素学说

或称生长素抑制学说。K.V.蒂曼和F.斯科格于1933年提出。他们的实验证明,在蚕豆切除顶端后的断面上施加生长素,侧芽萌发受抑制,与不切除顶端的相同。他们认为顶芽是生长素合成的中心,在这里合成的生长素沿茎向基部运输,抑制侧芽生长。这是生长素直接抑制学说。R.斯诺于1937年提出,生长素并不直接抑制侧芽生长,而是引起一种间接的抑制作用,这是生长素间接抑制学说。

这一学说也是目前最盛行的,其实验依据是:除去顶端,侧芽很快生长,如去顶后在切口处涂上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侧芽不能生长,即外施生长素能代替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但后来有人在羽扇豆等植物上发现,在受顶端抑制的侧芽中,生长素的含量比侧芽生长所需的最适浓度要低得多。近年来更发现,外施细胞分裂素给受抑制的侧芽,侧芽就能生长(即顶端优势解除),故认为侧芽被抑制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没有足够的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是在根中合成的,而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作用,可能控制细胞分裂素的运输,由于顶芽的生长素浓度高,成为输入物质的库,比侧芽优先得到细胞分裂素。侧芽因生长素浓度低,得不到足够的细胞分裂素,因此生长受到抑制。

营养学说

K.格贝尔于1900年提出。他总结了植物的相关性抑制现象,认为的细胞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所需营养物质较多。由于顶芽优先享用由根部和叶片运来的营养物质,使侧芽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从而生长受到抑制。

营养调运学说

F.W.温特于1936年提出,他认为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生长活跃,代谢旺盛,合成大量, 顶芽的高浓度激素促使营养物质向顶芽调运,使侧芽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而受到抑制。顶端优势现象中激素的作用与物质调运的关系颇为复杂,可能有不止一种激素发生包括刺激与抑制两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