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植物吃昆虫
猪笼草
高山上生存的植物有哪些
食虫植物是一个稀有的种群,已知的食虫植物全世界共10科21属约600多种,典型的如猪笼草、捕蝇草、茅膏菜、瓶子草等。大多生活在高山湿地或低地沼泽中,以诱捕昆虫或小动物来补充营养物质的不足。她们以这种特有的方式,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食虫植物定义:具有捕食昆虫能力的植物称之为食虫植物。食虫植物一般具备引诱、捕捉、消化昆虫,吸收昆虫营养的能力,甚至是一些蛙类、小蜥蜴、小鸟等小动物,所以也称为食肉植物。
食虫植物=食肉植物=肉食植物
食虫植物不仅可以当作观赏植物,也可以用来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在瑞士、丹麦等国家还用捕虫堇来做奶酪,将它的叶片放进桶里,然后装满牛奶,牛奶便凝固成为奶酪。也有不少国家在大面积利用食虫真菌来防治各种作物的线虫病,目前已取得很大进展。
食虫植物的根、茎、叶和花,与其他植物并没有特别不同的地方。那么它们又是怎样捕捉和摄食昆虫的呢?奥秘在于“捕虫器”上。“捕虫器”是这种植物的叶的变态,形式多种多样:猪笼草的叶在延长的卷须上部扩大成一瓶状体(捕虫袋),上面还有半开的盖子,在瓶口附近及盖上生有蜜腺,用来引诱昆虫,使它们跌入“陷阱”;茅膏菜的捕虫叶则为匙形或球形、表面长有突出的腺毛,腺毛的顶端分泌粘液,当小虫触动叶片上的一些腺毛时,其他腺毛同时卷曲,将捕获物团团围住;生在水中的狸藻,它的“捕虫器”又有特色,在它羽状复叶小裂片的基部生有一个球状的捕虫囊,小囊平时呈半瘪状,它有一个可以开合的口,周围有触毛。当水中小虫碰到这些触毛,小囊就迅速鼓大,小虫随着水流吸进囊内,囊口也立即关闭,挡住小虫的出路;捕蝇草则是依靠将整片叶子合拢起来逮住虫子的。它的叶子以中脉为界,分为左右两半,像贝壳一样可以随意开合。当贪吃的蚂蚁或其他小虫子爬到叶子上面去时,叶子两半会在20~40秒种内迅速闭合,叶缘的刺毛互相交错绞合,把昆虫活活关压在中间。
捕虫器:捕虫器能够捕虫,还有一点是在于它能分泌一种胶性很大的液汁,昆虫一旦碰上,粘在上面再也休想逃脱。科学家们还发现,这种液汁里含有胺类物质,对昆虫有强烈的麻醉力,可以使昆虫昏迷无力而无法挣脱羁绊。昆虫被捉住以后,捕虫器内的腺体还会分泌出消化液,它含有分解蛋白质的蛋白酶,使虫子被消化解体,从而被植物“吃”掉。食虫,只是食虫植物营养的补充来源,因为它们有根、茎、叶,可以靠自己制造养料而生活下去。既然这样,它们为什么又要捕虫吃呢?原来这种植物生活在缺氮的贫瘠环境里,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用来捕虫而特化了的叶片——捕虫器。
食虫植物的主要种类有:
1.食虫真菌
不仅种子植物中有食虫植物,在真菌这样的低等植物中也有食虫植物。如少孢节丛孢菌,它以菌丝形成菌网或菌技,在它们的表面上分泌出一种粘液可以粘住线虫,然后又用菌丝侵入线虫的身体里面,吸食线虫体内的营养。食虫真菌约有50多种,它们主要以捕食线虫、轮虫、纤毛虫、草履虫、变形虫等原生动物为生。
2.猪笼草
猪笼草是有名的热带食虫植物,主产地是热带亚洲地区。猪笼草拥有一幅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囊,捕虫囊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猪笼,故称猪笼草。在中国的产地海南又被称作雷公壶,意指它像酒壶。这类不从土壤等无机界直接摄取和制造维持生命所需营养物质,而依靠捕捉昆虫等小动物来谋生的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
3.捕蝇草
捕蝇草,茅膏菜科捕蝇草属;别名落地珍珠、捕虫草、食虫草、草立珠、一粒金丹、苍蝇草、山胡椒;英文名Dionaea。是食虫植物中的一种。捕蝇草是很受欢迎的食虫植物,盆栽可适用于向阳窗台和阳台观赏,也可专做栽植槽培养,别有情趣。
4.茅膏菜
茅膏菜,俗称捕草虫。茅膏菜料,多年生草本。著名食虫植物。茅膏菜有明显的茎,高10-30厘米。叶皆茎生,叶片圆形或扇状圆形茎部具有长腺毛,可分泌腺液引诱昆虫前来觅食。昆虫触到腺液时,腺毛立即收缩将昆虫捕住,然后将其消化。茅膏菜花白色或带红色,总状花序。喜欢生长在水边湿地或湿草甸中,在长白山广有分布。茅膏菜亦有治疗疮毒、瘰病的药物功效。多年生柔弱小草本,高6~25厘米。根球形。茎直立,纤细,单一或上部分枝。
5.瓶子草
瓶子草(Sarracenia),属于瓶子草科瓶子草属植物,本属植物原产西欧、北美和墨西哥等地,共有8种,但通过园艺学家的努力,已先后育出了许多杂交种。
为什么有的植物会吃虫
在自然界中,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这是大家所熟悉的,道理也很简单,符合生物链嘛。但是,为什么有些植物也能以某些小动物作为它们的食物呢?它们又是怎样捕捉能飞能爬的小动物,并且把各种昆虫化作自己的养料的呢?
植物捕捉昆虫者不仅确实存在,而且不止1种,多达10个科,约21个属,共630余种,统称为食虫植物或食肉植物,这是一种会捕获并消化动物而获得营养(非能量)的自养型植物。主要有猪笼草、瓶子草、茅膏菜、毛毡苔、捕蝇草、捕虫靳和狸藻等。还有超过300多个属的植物具有捕虫功能,但不具备消化猎物的能力,只能被称之为捕虫植物。
不同食虫植物捕食猎物的方法也不同,但它们对落在其身上的虫子很敏感,能引起形态改变,用捕虫器把虫子粘住或夹住,并分泌消化液把虫子消化掉。它们的捕虫器都是由叶子变态形成,这种叶子被称为捕虫叶。根据形态及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笼状或瓶状捕虫器、黏液捕虫器、夹状捕虫器、囊状捕虫器和龙虾笼状捕虫器等。
猪笼草是具有笼状捕虫器植物的代表。它的叶子具有非常长的叶柄,叶柄的基部变为宽而扁平的假叶,中部变成细长的卷须状,上部变成一个笼筒,叶片的本身,则成了笼筒的一个盖子。笼筒的口上能分泌蜜液,筒内壁非常光滑,而在下部和筒底布满能分泌消化液的腺体。被蜜液引诱来的昆虫,落在笼筒的边缘,如果一不小心,就会滑进筒内。昆虫一进笼筒内,筒口的盖子便马上盖住,所以能飞的昆虫也无法逃出。于是,昆虫就被筒底的消化液逐渐消化吸收,成了猪笼草的营养品。
黏液捕虫器的捕虫能力基于那些黏度极大的液滴。这些黏液捕虫器分布于叶片上,若有猎物被粘附于附近,黏液腺柄会立刻向猎物方向弯曲,从而参与了捕获和消化的过程。例如,茅膏菜的捕虫叶呈半月形或盘状,上面有许多能分泌黏液的触毛,能粘住昆虫,同时触毛能自动弯曲,包围虫体并分泌消化液将虫体消化并吸收;毛毡苔植株很小,在它那紫红色的叶片上长着许多长的腺毛,腺毛经常能分泌出一种黏液来,粘连性很强,而且还有甜味和香气,蚂蚁和蝇类闻到这种香味,就落到或爬到它叶子上来,它叶子这时就会立刻弯下去,把许多腺毛聚在一起,捕捉小虫,经过1~2个小时后,蚂蚁等昆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有趣的是,毛毡苔和与它同类的茅膏菜,生长在山崖旁边阴湿润泽的地方或石面上,人们也可以把它移种到花盆中,喂以细小的碎肉,可以让它们生长的很好。但是不能喂食太大的肉块,否则它们还会得“消化不良”的毛病,而使得叶子枯死。
还有些植物叶子能自动折起来,其捕虫叶属于夹状捕虫器,如捕蝇草,昆虫一旦飞到和停留在它的叶子上,叶子就向当中折合,把昆虫包裹在里面。
囊状捕虫器是狸藻属植物特有的。囊状捕虫器有一个小口,由一个可开合的囊盖密闭住。水生狸藻的囊盖具有一对长触须。当水生的无脊椎动物,如水蚤触碰到这些触须时,其杠杆作用使得囊盖变形,从而释放真空,猎物就会被吸入囊内,最终被消化。
食虫植物具有捕虫叶结构并能巧妙地把昆虫捉住,这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小动物送上门来,这些植物是不是就会“饿”死呢?当然不会。食虫植物一般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所以即使在未能获得动物性食料时也能生存,只是有适当的动物性食料时,能结出更多的果实和种子。
关于植物仿生学的例子,我急着用
1 源于“叶”的灵感
1.1 叶形的启示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450-500年)的鲁国工匠鲁班,在上山伐木途中,手指被茅草划破,他仔细观察发现,原来茅草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锯齿,于是受到启发.经反复实践,制成人类史上第一架带有锯齿的木工锯.
1.2 叶脉的启示 浮水植物王莲有“水中花王”之称.一个体重35kg的人坐在上面也不会下沉.原来王莲圆形叶片的直径可达1~2.5m,背面有许多相互交错的叶脉骨架结构,里面还有气室使得叶子稳定地浮在水面.受叶脉支撑作用的启发,英国著名建筑师约瑟,以钢铁和玻璃为建材,设计了一座顶棚跨度很大的展览大厅──“水晶宫”,它既轻巧、雄伟又经济耐用,不仅成就了1851年的第一届世博会,也为近现代功能主义建筑构建了雏形.
1.3 叶序的启示 德国波恩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莲叶上有许多非常微小的绒毛和蜡质凸起物.这种粗糙的叶片是干净的,而表面光滑的叶片反而需要清洗.模仿莲叶的自净原理,人们开发出具有防污功能的自净涂层产品,其表面会形成类似茶叶的凹凸形貌,构筑一层疏水层.这样一来,灰尘颗粒只好在涂层表面“悬空而立”,并最终在风雨冲刷下“一扫而净”.此外,叶面形状也启迪了人们的思维.椰子树很高,叶片巨大,但每遇飓风和暴雨也很少被折断.研究发现,椰子叶面呈“之”字形,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据此,建筑师设计出了结构薄、面积大的楼房顶棚、薄状石棉板等.
2 源于“茎”的灵感
2.1 节与节间的启示 禾本科植物竹子,其竹节处有横隔相连,与竹身构成一个整体,这对中空细长的竹竿的刚度和稳定性,可以协调变形,共同参与抗弯作用,这对于中空细长的竹竿的刚度和稳定性很有意义.受到植物茎节生长的启发,人们发明了“春笋建筑法”,把每一层墙板从高度上分成三四段预制好,然后用液压顶以1m的行程,反复顶升,可以很快“长”成设计的建筑.又如,自行车车架“空心管”的设计灵感正来自于麦秆,借鉴其“空心”结构,却支持比它重几倍的麦穗力学原理,制成的自行车既有足够的强度,又减轻了车身的重量.
2.2 茎形态的启示 云杉生长于高寒湿润之巅,它之所以可以适应山上长年累月的狂风袭击,达到数百余年的树龄,是因为其树干底部直径显著增大,形成一个圆锥形,这样既减轻了自重,又加强了稳定性.人们模仿云杉对大风的适应性特点,把建造在山顶上的电视塔设计成类似圆锥体,就能抵抗住大风袭击.同样,所有的塔或高烟囱,甚至超高层建筑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底大顶小的形状.
2.3 年轮的启示 木本植物的年轮状结构,是生理系统在温和的条件下无粘结的缓慢而渐进形成.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开发仿年轮结构的壳聚糖棒材.这种材质具有同心筒状层叠结构,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有望作为骨折处的固定材料.
3 源于“花”的灵感
3.1 花序的启示 向日葵又名朝阳花,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向阳而生,以便吸收到尽可能多的阳光.德国建筑学家从向日葵上获得灵感,建成了一幢能随太阳转动的向日葵旋转房屋.它装有如同雷达一样的红外线跟踪器,只要天一亮,房屋上的马达就开始启动,使房屋迎着太阳缓慢转动,始终与太阳保持最佳角度,使阳光最大限度地照进屋内.夜间,房屋又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复位.这种建筑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保证房屋的日常供热和用电.因为在房顶上安置了太阳能电池和聚光镜,所以建筑物能将光能储存起来,供阴雨天和夜晚使用.
3.2 花形的启示 凌霄花,形状似钟,又似喇叭,开口广大,尾部狭长,这个结构可以更充分地吸收大自然的能量.科学家模拟凌霄花的形状制成了微波收集器,阔口窄尾的微波收集器,灵敏度异常高,可以尽可能搜索到目标微波,并把微波承载的能量、信息收集起来,根据实际需要,或存储下来当作绿色能源,或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收看视频节目提供科学研究的样本等.
3.3 花色的启示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发明的“波义耳”试纸开启了化学中指示剂历史的先河.一次偶然的机会,波义耳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上,花色就由紫色变成了红色.他便饶有兴趣地取来各种酸做试验,结果发现,各种酸类都能使紫罗兰变成红色.于是,在紫罗兰开花的季节里收集了大量的紫罗兰花瓣,将花瓣泡出浸液来.需要使用的时候,就往被试的溶液里滴进一滴紫罗兰浸液.就这样他发明的“指示剂”诞生了.后来为了更方便使用,他用石蕊浸液把纸浸透,再把纸烘干.要用时只需将一小块纸片放进被检验的溶液里,根据纸的颜色变化就能知道这种溶液是呈酸性还是碱性,从而成为pH试纸的雏形.
4 源于“果实”的灵感
尼龙搭扣的诞生是从果实中受到启发的经典案例.它的发明者是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尔.20世纪40年代末,他经常带着自己的爱犬到森林中漫步,每次返回时他都发现裤子和狗身上粘满了苍耳、牛蒡等刺果.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乔治用显微镜观察刺果,发现无数的小钩子在有毛圈结构的裤料上,不能轻易脱落.经过8年的实验,终于发明了既容易系上又容易解开的尼龙搭扣.再如,古代有一种可以阻止骑兵前进的武器叫铁蒺藜,这种武器的原形就来源于植物中蒺藜科的一种杂草的果实,它的刺非常的坚硬,以至于如果马蹄踏上都会被刺到,所以有人就把铁作成蒺藜果的形状用以御敌.
5 源于“根”的灵感
“钢筋混泥土”的发明源于植物根系的特点.法国园艺师约瑟夫·莫尼哀为了解决养花的大陶盆不结实的问题,他曾先后试用木材和水泥来做花盆,但效果都不理想.他依然经常为园艺场中水泥制成的蓄水池和花坛被撞坏而烦恼.一日,他不慎将花盆再次撞坏,郁闷至极的前去收拾残花时,他下意识地注意到,土壤虽然松散,却能在植物交叉延伸的根须四周黏结聚集到一起.受此启发,他试着用旧铁丝仿造植物的根系织成交叉结构,再用水泥、石子浇铸在一起,砌成花坛、水池牢固度大大加强,这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制作提供了思路.
来源: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fd69d67d9a7c0b56daccec59138dd9a4.html?ss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