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适合什么气候,在哪些地形容易找到.
茜草喜凉爽而湿润的环境.耐寒,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以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栽培为好.喜凉爽气候和较湿润的环境,性耐寒.土壤以肥沃、深厚、湿润、含腐植质丰富的壤土为好.地势高燥、土壤贫瘠以及低洼易积水之地均不宜种植.常生于灌丛中. 分布情况 产东北、华北、西北和四川(北部)及西藏(昌都地区)等地.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北方有什么比较适合种植的、带棘刺的爬藤类的植物?
在北方最常用的就是枸橘了,也就是中药中的枳。这个别名就叫铁篱寨。长的又高又密,刺又多,别说人,连个狗也别想钻过去,不怕扎死除外。可惜不是爬藤类的。详见百度百科枸橘http://baike.baidu.com/view/251976.htm
爬藤的好像没什么带刺的植物。但勒杜鹃<红花>是个不错的选择的植物,做围墙且带刺的,但不知道是不适合在北方种植。
藤本月季 学名:Morden cvs.of Chlimbers and Ramblers 别名:藤蔓月季 爬藤月季。 包括由自然界原种或灌木状月季的枝变种,分藤性及蔓生两类。花期初夏仲夏。都可扦插繁殖。棚架用。由蔷薇原种育成的藤本,生长特健,还能高攀覆盖墙面。花多数簇生成大丛,芳香。由杂种月季枝变而成的藤本,用途同前,花似杂交茶香月季,数朵簇生,花期同上。蔓生种主要亲本为光叶蔷薇。
虎刺梅 也不错
中草药茜草的生长环境.用法.性能功能?
生于山坡岩石旁或沟边草丛中,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本品止血而不留瘀,用于热证出血、经闭腹痛、跌打损伤.配乌贼骨止血力更强.用量3~9克.行血通经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茜草什么样??有什么价值。用途?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苗、泥土及细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用。 【药性】苦,寒。归肝经。
【功效】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应用】
1.出血证。本品味苦性寒,善走血分,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故可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对于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为适宜。如《简要济众方》治吐血不止,单用本品为末煎服;若治衄血,可与艾叶、乌梅同用,如茜梅丸(《普济本事方》);治血热崩漏,常配生地、生蒲黄、侧柏叶等;若与黄芪、白术、山茱萸等同用,也可用于气虚不摄的崩漏下血,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尿血,常与小蓟、白茅根等同用。
2.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本品能通经络,行瘀滞,故可用治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血瘀经络闭阻之证,尤为妇科调经要药。如《经验广集》治血滞经闭,单用本品酒煎服,或配桃仁、红花、当归等同用;治跌打损伤,可单味泡酒服,或配三七、乳香、没药等同用;治痹证,也可单用浸酒服,或配伍鸡血藤、海风藤、延胡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g。亦入丸、散。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2.《本草纲目》:“茜根,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3.《医林纂要》:“茜草,色赤入血分,泻肝则血藏不瘀,补心则血用而能行,收散则用而不费,故能剂血气之平,止妄行之血而祛瘀通经,兼治痔瘘疮疡扑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水溶性成分环六肽系列物,脂溶性成分蒽醌、还原萘醌及其糖苷等,尚富含钙离子等。
2.药理作用:有明显的促进血液凝固作用,表现为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茜草的粗提取物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其煎剂有明显的镇咳和祛痰作用,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和部分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另对碳酸钙结石的形成也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用茜草200g,川军100g,以粗布包煎20分钟,水浸洗,温后敷局部,冷后再次加热使用。共治疗软组织损伤300例,用药3~8天,治愈率为86.6%(陕西中医,1987,1:35);用茜草15~20g,日1剂,早晚服,连用14~42天,不用其它制霉菌药物。共治疗念珠菌病5例,全部治愈(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5:312);用茜草100g,煎水代 茶饮。若腮腺肿甚而热者,加青黛6g,醋调涂敷患处,每日2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17例,总有效率为96%(山东中医杂志,1995,6:259)。另据报道,本品还可用治慢性气管炎、过敏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肝炎等。
茜草在什么地方常见
茜 草 Radix Rudix
(英) India Madder Root
别名 四轮草、拉拉蔓、小活血、过山藤。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 的根和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攀援草本。茎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叶4片轮生,其中1对较大而具长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6cm或更长,宽1~3cm或更宽;叶缘和背脉有源小倒刺。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萼齿不明显,花冠绿色或白色,5裂,有缘毛。果肉质,小形,熟时紫黑色。花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岩石旁或沟边草丛中。主产安微、河北、陕西、河南、山东。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 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上侧有茎基,下侧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呈圆柱子形,波状弯曲,长工10~25cm,直径0.2~1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纹及少数细根痕。质脆,断面平坦,皮部紫红色,木部浅黄红色。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根含多种羟基蒽醌衍生物,如茜草素(alizarin)、异茜草素(purpuro-xanthin)、羟基茜草素(purpurin)、伪羟基茜草素(pseudopurpurin)、茜草酸(munjistin)、茜草甙(rubia,ruberythric acid)、大黄素甲醚等,又分离得升白活性成分茜草萘酸甙Ⅰ及Ⅱ,其甙元为茜草萘酸。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