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菩提树,印度菩提树种子

为什么菩提树获得印度人的敬仰和崇拜?

为什么菩提树获得印度人的敬仰和崇拜?

古印度人重视人类精神的价值取向,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这构成了印度人所理解的今生与来世的独特的世界观。为了祈福和实现人生的美好境界,古印度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发展成了三大宗教: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并因此影响到古印度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菩提树和生殖女神的崇拜

宗教起源于对自然和世界的敬畏。在古印度,最早的信仰就是对自然的图腾崇拜。而对植物和生殖女神的崇拜在古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内容。

在植物中,菩提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菩提树成为印度宗教信仰中最圣洁的象征,在菩提树下组织祭祀活动几乎成为印度宗教活动的惯例。为什么菩提树获得印度人如此高的敬仰和崇拜呢?据学者分析,可能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古印度人看来,树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因为树木是能够给人提供避难和吸取营养的场所,是为动物提供自然生长的地方,而动物又给人们带来丰富的食物,因此树不愧得此殊荣;二是菩提树生命旺盛,常把根盘到旧建筑、大石块下,或盘在另一种树的树干上后渐渐将大石块或大树吞噬,以此让最初的幼苗扎根成长。古印度人观察到这一现象,特别敬畏菩提树旺盛的生命力量。如此一来菩提树便经常出现在印度神话中,成为丰收、保护和死亡的象征物。

早期印度人还将生殖崇拜作为信仰的重要内容。祈求丰产、繁荣是人类的共同愿望,而生殖崇拜也就成了人类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生殖女神和母亲女神的崇拜。所以当我们走进古印度文化艺术的殿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殖女神和母亲女神雕像,这些雕像都有突出的乳房和臀部,突出反映了古印度人的生殖信仰。

左:奥地利出土的温林多夫维纳斯,中:早期地母神,右:印度河女神

菩提树又名什么树(在印度)

菩提树又名什么树(在印度)

红花梭椤树,也有别称智慧树和觉悟树

明镜台,菩提树是什么?

明镜台,菩提树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首佛偈就是为了证明空性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内部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两家的。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为中观学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讲空为主,破斥迷信,扫荡一切形相。它认为,一切万法,本性皆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其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也包括我们在世俗的认识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假名而已。佛教重在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要断除各种系缚。故中观学派之讲空,对于系缚的破除,尤其是对“见”(认识)缚的破除,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总是有它的反面。中观学派讲空,最后讲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盘解脱)的程度,无疑动摇了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因此,佛教从中观的“真空”向“妙有”过渡,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后,便开始出现了宣讲“妙有”理论的一系列经典,如《法华经》、《涅盘经》等等,宣传一种永恒、普遍、绝对的佛性,以作为一切众生及万物存在的基础。在中国,这两种思想几乎同时传入。于两晋南北朝之际,经过道生等人的阐扬发挥,综合空有,结合《般若》之“缘起性空”,与《涅盘》之“佛性妙有”,从而提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张。其理论的中心认为,所谓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内在原因,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它具有感应一切的功能,可与一切众生及万物相应,因而能够摄持于一切众生及万物之中。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这里所说的“佛性”,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就是般若学所说的“缘起性空”之理,又可称为“实相”、“法性”、“空”“真如”等等。这样就在最高意义上将般若的“空”与涅盘的“有”完全同一起来,也就是说那种永恒的“佛性”,其实就是“空”。从这种思想出发,我们可以看得出:在世间的意义上,一切众生都是五蕴和合的产物;而在最高的理论意义也就是“实相”的意义上,则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宇宙间唯一无二的“空”理。这种空理是宇宙间唯一的真实,它处在众生之中就表现为众生的“佛性”,表现于万物之内则就是事物的“法性”。而对于“空”之“佛性”来说,由于它仅仅是一种空理,就不能用语言和思维加以分别,而是超出了一切语言思维可表的具体特征之处。而所谓的“染净”就正是这样的分别之一。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了。 慧能接受了《般若》的性空思想和《涅盘》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并把二者融合为一。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慧能说出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偈颂。所谓“本来无一物”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为假象,没有一法为实有;所谓“何处惹尘埃”,则特别强调“尘埃”也不是真实的,没有染与不染的分别。总之,他是主张佛性本净,为唯一的真实,故没有尘埃,也没有尘埃可染。因为一切都是“空”理所表现出来的,唯此为真,其他皆假。所以,众生只要认识了自身的佛性,也就是认识了“空”理,就能觉悟成佛。慧能的这种看法,反对神秀所说。神秀把身体看作是“菩提树”,把心当成是“明镜台”,从正面肯定了事物是存在的,这就是主张“有”了,从而违背了般若“缘起性空”的原则。另一方面,神秀强调“尘埃”的存在,也就是把世间可染之物执为实有,这也与般若的原则背道而驰。另从慧能的偈文,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要简化修行程序,既然心性不存在净垢问题,也是不必通过修心以断除情欲烦恼,故修习可在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可在日常生活中顿悟成佛。神秀的修行方法则是渐修,是“时时勤拂拭”。这也反映了二者修行方法上的不同。

菩提树生长在哪里

在南方寺院中较为常见. 原产印度,因此通称印度菩提树,别名觉悟树、智慧树.相传梁武帝天监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从西竺引种菩提树于广州光孝寺坛前.从此我国广东、云南均有菩提树生长. 是印度国树. 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它在《梵书》中称为“觉树”,被虔诚的佛教徒视为圣树,万分敬仰.

菩提树长什么样?会开花结果吗?有什么寓意吗?

菩提树 学名: Ficus religiosa 科名: 桑科 别名: 思维树 原产地: 印度、缅甸、斯里兰卡一带. 菩提树是常绿乔木,株高10~20公尺,传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而成名,在印度被奉为神圣树木.现在是常见的行道树植物,多半是热带雨林中的植物,方便在多雨的环境中顺利排水.全株平滑,树干粗而直,枝条茂密.叶革质,边缘波状,全缘,卵圆形或三角卵形,心型的叶片有长柄,叶端长尾尖,网状叶脉明显,波状的圆形树冠,是制作叶脉标本的好材料.隐花果腋出双生,扁球形,成熟时为黑紫色.

为什么菩提树获得印度人如此高的敬仰和崇拜呢?

据学者分析,可能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古印度人看来,树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因为树木是能够给人类提供避难和吸取营养的场所,是为动物提供自然生长的地方,而动物又给人们带来丰富的食物,因此树不愧得此殊荣;二是菩提树生命旺盛,常把根盘到旧建筑、大石块下,或盘在另一种树的树干上后渐渐将大石块或大树吞噬,以此让最初的幼苗扎根成长.古印度人观察到这一现象,特别敬畏菩提树旺盛的生命力量.如此一来菩提树便经常出现在印度神话中,成为丰收、保护和死亡的象征物.

菩提树是什么树

菩提树桑科榕属植物树干笔直树皮灰色树冠波状圆形具有悬垂气根国内分布于西南部、及南半岛菩提树用于寺院、街道、公园作行道树菩提树也台湾花莲县树 菩提树有许多别名:沙罗双树、阿里多罗、印度菩提树、黄桷树、思维树、毕钵罗树、觉树与佛教渊源颇深菩提树梵语原名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菩提树(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觉悟佛教直都视菩提树圣树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丛林寺庙普遍栽植菩提树印度则定之国树重庆梁平菩提林文化促进会 成立了世界首菩提树基因库收集了世界各地菩提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