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栽培技术
五味子的种植通常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进行。①育苗:育苗地应选靠近水源、背风向阳的地块,要求土壤为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壤土。每667米施厩肥2000~3000千克,深翻20~25厘米,耙细整平作高畦,畦宽120厘米、高15厘米、长10~20米。于5月上中旬播种经处理已裂口的种子。在苗床上横向开沟条播,行距10~15厘米,覆土1.5~2厘米,盖草苫保温保湿,每平方米播种量为30~60克。亦可以进行撒播,每平方米播种量80~100克。在畦上搭0.6~0.8米高的遮荫棚架,用草帘或遮阳网遮荫,透光度50%。播种后15~20天出苗,待小苗长出1对子叶时撤掉覆盖物,长出3~4片真叶时逐渐撤掉遮阳物。五味子的种子在果实成熟时并未完全成熟,种子需经过低温处理方能用于播种。秋季将新鲜果实用水搓去果肉,种子用清水浸泡3~5天,每天漂洗换水一次,捞出沉水种子与2~3倍的湿沙混匀,放入宽50厘米、深50厘米、长根据种子量而定的坑中,覆盖10~15厘米的细沙,再盖上草帘子,翌年4~5月种子裂口即可播种。②移栽:在翌年春季返青前或秋季落叶后进行移栽,以春季移栽为好,傍晚及阴天移栽成活率高。移栽密度一般为行距1.2~1.5米,株距50~60厘米,在立架两旁各移栽1株幼苗,每667米移栽幼苗1750~2210株。
五味子的种植技术
地势条件:
不同地势对栽培五味子的影响较大。自然条件下,五味子主要分布山地背阴的林缘及疏林地,自然生长,产量极低,人工栽培,经5年观察实践证明。全天光照在10个小时以上,视野开阔,四周没有大障碍、通风透光、能上水、能排水、土层在50公分是最佳地方。
水源条件:
五味子比较耐旱,为得到更高产量和植株生育良好,加强生长细胞快速分裂,扩大根系,早日形成树式。除树体正常吸收,还要人为采取强制措施促进树体吸收、再生育周期内进行多次灌水,同时为防治病虫害、增加生物营养液输入需用水量很大,所以选择园地时,要注意在园中或者附近有容易取得足够水量地方,由期大面积建园要考虑到水源是关键,不可忽视水源不能受到污染,水质必须符合我国农田灌溉水的质量标准。
空气环境:
园林要远离有污染的工厂、矿山、距交通干线500米以上,周围设防风林,园地四周大气环境质量要标准,产鲜果表面清洁鲜艳,没有灰尘,卫生符合标准。
五味子苗的具体种植方法
亲↖(^ω^)↗采纳发你(。・㉨・。)ノ♡ 爱你么么哒
五味子栽培管理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五味子栽培与贮藏加工技术资料
南方可以种五味子吗
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习称“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习称“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分别收载为两个品种.五味子只特指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而南五味子特指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福建因该可以种南五味子,即华中五味子
请 问南方可以种植五味子吗?
南五味子:又名南五味、山五味子、西五味、西五味子、川五味、川五味子、华中五味子、红铃子.为植物南五味子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山西、陕西、云南、四川等地.
专家 五味子 专家请进
五味子,因其果实有甘、酸、辛、苦、咸五种滋味而得名,有南北之分.李时珍谓“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 野生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四省区,蕴藏量按多少依次排序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其次为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进入21世纪后,全国总产量估算约为3000~3500吨左右,东北三省总产量约为2300~2800吨左右.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东北三省北五味子总产量呈逐年下滑之势,每年递减15%以上,截至到2006年,年总产量已下滑至1100~1250吨左右,但真正销售到各类药市上的产量不足1000吨,与市场需求可谓杯水车薪.
河南驻马店能种五味子吗,平原地区温度高适合五味子生长吗?
河南驻马店地区可以种五味子.在河南的交界省份山东,就有五味子的种植.最好在种植五味子的土地南面,种上一排高大的树.
种值南五味子有发展前途吗
你好朋友.五味子是中药当中常用的一种药物,用量稳定,价格适中要说前途,只能是辛苦钱 我倒是推荐你种植太子参比较好,价格很高,用量也很大,是一种有前途的药物
河南驻马店 适合种植五味子吗
河南驻马店地区可以种五味子. 在河南的交界省份山东,就有五味子的种植. 最好在种植五味子的土地南面,种上一排高大的树. 五味子的种植技术 五味子种植易于管理,适应性强.五味子对土壤有严格的要求,较差的土壤可以施用碧卡菌肥加有机肥进行改良.它可以在山区,平原,丘陵,荒山和混交林中种植.生长季节基本上没有病虫害.在冬季,没有必要埋葬土壤并防止感冒.管理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水果易于干燥,不易储存和运输.投资少,长期效益好.五味子种植后第一年的结果在第二年开始,第三年进入高产期.可以通过循环更新和恢复活力来修剪果实,这可以保持植物的果实长久和繁荣,并且不需要重新种植数十年.药用经济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