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菌核(葵花菌核病用什么药)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内,病残体中及种子问越冬.翌年气温回升至5℃以上,土壤潮湿,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由子囊内弹射出去,借气流传播,遇向日葵萌发侵入寄主.种子上的越冬病菌可直接为害幼苗.菌核上长出菌丝也可侵染茎基部引起腐烂.春季低温、多雨茎腐重,花期多雨盘腐重,连作田土壤中菌核量大,病害重.

向日葵的菌核病要怎样防治?

向日葵的菌核病要怎样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烂头)的防治方法:(1)与禾本科作物实行5~6年轮作.(2)将地面上菌核翻入深土中使其不能萌发.(3)种植耐病品种.(4)种子处理.用35~37摄氏度温水浸种7~8分钟并不断搅动,菌核吸水下沉,捞出上层种子晾干.种子内带菌采用58~60摄氏度恒温浸种10~20分钟灭菌.(5)清除田间病残体,发现病株拔除并烧毁.(6)适当晚播,增施磷、钾肥.(7)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32%的50%腐霉利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拌种.花盘期喷洒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药剂防治,重点保护花盘背面.

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1.物理防治:发现病株,要立即拔掉销毁,以防蔓延。向日葵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换茬,能减轻发病。轮作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不能与豆科、十字花科等作物轮作。

2.药剂防治:

①用40%纹枯利800~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植物的下部和花盘背面1~2次。

②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1~2次。

③用50%速克灵500~1000倍液,在苗期或开花期喷洒,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④当气温达18~20℃、0~5厘米深表土含水量在11%以上、子囊盘开始出土时,是地面撒药的最佳时期,每公顷可用70%五氯硝基苯30~45千克,加湿润的细土150~225千克,掺拌均匀后撒在田间,可抑制菌核的萌发和杀死刚萌发的幼嫩芽管,抑菌率可达91.3%,防治效果达78.5%以上。

用药时可结合生命素500-600倍液一起喷施,可增进药效,提高防治效果。

3.滴灌防治:①利用膜下滴灌调节供水量,控制田间湿度,降低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②利用滴灌进行随水施肥可省肥20%左右、节水50%,能较好地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减少了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科学防治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又叫白腐病,俗称烂盘病,这种病害在向日葵主产区里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发病率一般都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80%以上,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发病症状 向日葵菌核病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病害症状有以下两种类型。 1.立枯型。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变细,茎内形成黑色菌核,植株呈立枯状枯死。成株期发病也以茎基部为主,呈现出淡褐色的湿润状病斑,然后逐渐扩大到整个植株的茎部,后期病斑干枯呈灰白色,边缘呈褐色,表皮破裂,由于茎内输导组织遭受破坏,影响了养分运输,叶片开始由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而脱落,最后造成整个植株枯死。 2.烂盘型。这种病症主要在谢花期以后最重。当花盘受害时,在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花托变成褐色且软化。遇到多雨天气,病斑开始迅速扩大,可穿透花盘,由背面黑心向正面,并长出一种白色菌丝,造成花盘腐烂,使籽粒不能成熟,严重时造成籽仁腐烂或籽烂自行脱落。 二、发病原因 主要由菌核萌发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一般可生活2年~5年。其侵染方式有二:一是菌核萌发后产生一种菌丝,当它与“寄主”相接触后即直接侵入,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就是这种侵染方式;二是菌核可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经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寄主”内,向日葵烂盘就是子囊怨子侵染后引起的。一般当气温在20℃、相对湿度达80%时,最适于菌核的萌发,也是花盘发病最严重的时期。尤其是在多雨之年,在一些低洼排水不畅、通风透光不良和连年重茬或迎茬的地块上发病率最高。7月~8月如果遇到多雨低温时,发病率也最高。 三、防治措施 1.拔除病株。发现这种病株时,要立即拔掉销毁,以防蔓延。 2.药剂防治。(1)用40%纹枯利800倍~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植物的下部和花盘的背面1次~2次。 (2)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1次~2次。 (3)用50%速克灵500倍~1000倍液,在苗期或开花期喷洒,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4)根据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当气温达18℃~20℃,0厘米~5厘米深表土含水量在11%以上,子囊盘开始出土时、是地面撒药的最佳时期,每公顷可用70%五氯硝基苯30公斤~45公斤,加湿润的细土150公斤~225公斤,掺拌均匀后撒在向日葵田间,可抑制菌核的萌发和杀死刚刚萌发的幼嫩芽管,抑菌率一般可达91.3%,防治效果达78.5%以上。

向日葵菌核病用什么药预防最好

菌核病,,初期病斑呈淡褐色水浸状,稍凹陷,逐渐变灰白色,湿度大时可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皮层腐烂在茎表面及髓部形成黑色菌核,最终植株枯死.用菌核净,异菌脲,腐霉利,啶菌恶唑喷雾防治,间隔5-7天连喷2-3次.

向日葵菌核病种植前能防治?

以种子方式繁衍后代,播种时以泥炭土为好,向日葵对光线要求度较高,新陈代谢快,因此水分需求度高,宜常常灌溉浇水,保持土壤之湿润,喷施新高脂膜,不怕太阳暴晒蒸发,能调理水的吸收量,防旱防雨淋. 向日葵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除草、施肥、浇水、缺1不可,否则将会严重影响产量,新高脂膜喷施在植物表面大大提高农药和养肥的有效成份利用率,能避免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保护植物茁壮成长. 向日葵顶部出现直径1厘米的星状体,俗称现蕾,田间有75%植株的舌状花开放,即进入开花期.在这期间喷施壮穗灵能强化农作物生理性能,提高受粉、受精、灌浆质量,增加千粒重,使获大丰收.

向日葵菌核病和向日葵种子有关系吗

向日葵菌核病和向日葵种子有关系

向日葵菌核病的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内,病残体中及种子间越冬。翌年气温回升至5℃以上,土壤潮湿,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由子囊内弹射出去,借气流传播,遇向日葵萌发侵入寄主。种子上的越冬病菌可直接为害幼苗。菌核上长出菌丝也可侵染茎基部引起腐烂。病菌生长温限0~37℃.最适温度25℃。菌核形成温限5~30℃,最适15℃,菌核经3~4月休眼期,从菌核上产生子囊盘。形成子囊盘温限5~20℃,最适10℃。菌核埋入土中7cm以上很难萌发。子囊孢子萌发温限0~35℃,5~10℃萌发最快,该菌能侵染41科200余种植物。

防治方法

(1)与禾本科作物实行5~6年轮作。

(2)将地面上菌核翻入深土中使其不能萌发。

(3)种植耐病品种如龙葵杂1号、Ro-924等。

(4)清除田间病残体,发现病株拔除并烧毁。

(5)适当晚播,增施磷钾肥。

(6)种子处理用35~37℃温水浸种7~8分钟并不断搅动,菌核吸水下沉,捞出上层种子晒干。种子内带菌采用58~60℃恒温浸种10~20分钟灭菌。

(7)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32%的50%腐霉利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拌种。花盘期喷洒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重点保护花盘背面。

矮葵花烂脖子什么病呢?谢谢.

烂脖子病好像是葵花菌核病,花腐型.症状:开花后常在花托部位出现褐色水渍状圆形斑,扩展后可达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病部可蔓延到花盘正面,菌丝密生于籽实间,形成“井”型黑色菌核网覆盖花盘.籽粒症状不明显,为害严重时果皮白色,易裂碎,籽仁褐色.有的在果皮内或外面有黑色菌核.严重的建议剪了移出园子.在看其他老师的回答.

向日葵花的病虫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1303066,又称白腐病、烂盘病。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一、发病症状

1.立枯型

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变细,茎内形成黑色菌核,植株呈立枯状枯死。成株期发病也以茎基部为主,呈现出淡褐色的湿润状病斑,逐渐扩大到整个植株的茎部,后期病斑干枯呈灰白色,边缘呈褐色,表皮破裂,由于茎内输导组织遭受破坏,影响养分的运输,叶片开始由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而脱落,最后造成整个植株枯死。

2.烂盘型

这种病症在谢花期以后最重,当花盘受害时,在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花托呈褐色且软化。遇多雨天气,病斑迅速扩大,可穿透花盘,由背面转向正面,长出一种白色菌丝,造成花盘腐烂,使籽粒不能成熟,严重时可造成籽仁腐烂或籽粒自行脱落。

二、发病原因及流行规律

1.发病原因

主要由菌核萌发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可生活2~5年。其侵染方式有二:一是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当它与寄主相接触后即直接侵入,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即为这种侵染方式;二是菌核可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经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寄主作物上,子囊孢子发芽后即侵入寄主内,向日葵烂盘就是子囊孢子侵染后引起的。当气温在20℃、相对湿度达80%时,最适于菌核的萌发,也是花盘发病最严重的时期。尤其是在多雨之年,在一些低洼排水不畅、通风透光不良和连年重茬或迎茬的地块上发病率最高。7~8月份如果遇到多雨低温时,发病率较高。

2.病源及流行规律

病原菌是核盘菌科核盘菌属菌核病菌,黑色。病害发生在茎部的菌核形成少,花盘发病时菌核较多。菌核在-40℃或湿热55℃时经10分钟仍有生活力,水淹状态下仅30天即腐烂死亡。条件适宜时菌核开始萌发,可直接形成菌丝侵染寄主,也可形成子囊盘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到寄主表面后,发芽成菌丝侵染,致使向日葵发病。病原以菌核形式在土壤种子中越冬,菌核病严重地块种子带菌率为10%以上,果皮、种皮、子叶和胚均可带菌。播种后可造成幼苗死亡或幼苗根部及根茎部发病。土壤中的菌核大多分布在0~10厘米的土层中,菌核萌发的菌丝直接可从伤口侵入向日葵的根或根茎部位而发病。土壤表层的菌核都可产生子囊盘并释放子囊孢子随风雨、气流传播到茎叶或花盘,可直接或从伤口侵入。病原菌在侵染过程中分泌草酸和酶类,促使寄主组织腐烂分解,出现病害症状。

三、防治措施1.物理防治

发现病株,要立即拔掉销毁,以防蔓延。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一般3年后活力大部丧失,采取向日葵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换茬,能减轻发病。轮作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不能与豆科、十字花科等作物轮作。

2.药剂防治

①用40%纹枯利800~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植物的下部和花盘背面1~2次。②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1~2次。③用50%速克灵500~1000倍液,在苗期或开花期喷洒,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④当气温达18~20℃、0~5厘米深表土含水量在11%以上、子囊盘开始出土时,是地面撒药的最佳时期,每公顷可用70%五氯硝基苯30~45千克,加湿润的细土150~225千克,掺拌均匀后撒在田间,可抑制菌核的萌发和杀死刚萌发的幼嫩芽管,抑菌率可达91.3%,防治效果达78.5%以上。

3.滴灌防治①利用滴灌控制水量。利用膜下滴灌调节供水量,避免了低洼积水现象,控制田间湿度,从而降低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

②利用滴灌进行随水施肥。膜下滴灌提高了作物抗病的能力,亦可做到适时适量,可省肥20%左右。膜下滴灌节水50%,减少深层渗漏,能较好地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滴灌随水施肥、施药,既节约了化肥和农药,又减少了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葵花在生长期需要什么中微量元素?,

葵花种植过程中要注重中、微量元素的施用

作物生长要吸收利用16种元素,我们施的化肥只是N、P、K三大元素,剩余9种元素,作物只能自己从土壤中来寻找吸收,但连续多年的种植,又没有人为得到补充,现在土壤中的各种中、微量元素是越来越少,所以我们种植葵花要注重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当食用葵花长到7~8对真叶时,体内就进行花原基分化,所以苗期环境的条件优越时,分化管状花的功能期长,分化的小花数目多,后期才能花多、粒多,产量高。在大量元素N、P、K保证的基础上,配合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尤其硼元素、锌元素对葵花授粉结实、提高结实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农民种常规葵花在苗期注重好的微量元素叶面肥选用如翠姆品牌,伯示麦品牌等;杂交美葵在苗期、开花期后对微量元素叶面肥及时补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种植葵花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合理配方施肥

葵花种植的品种根系比其他的农作物大,因此可吸收利用土壤中更深层次的水分和养分,但多数农民在实际种植葵花的时候有不正确的观念,认为葵花可以在不下肥或者说不用多下肥料就能够正常开花结果,尤其是在那些一直没有种过葵花的地块上,即使不下肥也能使葵花照样生长开花结果,这种理解是没有道理的,之所以能长是因为原有地力还不错,葵花本来根系强大,吸收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强,吃老本。而且从实践上来看,我县种植葵花的地块经过多年种植,地力已经严重下降,现在种葵花不下肥就会减产,下肥也要进行合理配方施肥。

葵花种植时要注意正确选用化学除草剂

葵花在种植地块内进行种植后,如果在地块前一年使用过氟磺胺草醚每公顷超过750mL的种植地块,那么在下一年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就不能种植葵花,否则的话就会产生药害。在使用除草剂时加入安碧解,可放心使用,葵花种植出苗以后茎叶除草可以根据葵花的习性选择含有烯草酮成分的除草剂,而不选择精喹成分,因为使用含有精喹成分的除草剂容易破坏葵花植株上部新叶和生长点。

葵花种植时要注意防治葵花病害

葵花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病害,目前从我县葵花种植情况上来看,其危害病害主要有:褐斑病、枯萎病、霜霉病、菌核病以及锈病等,从我县农民种植葵花的情况来看,多数农民对此不懂,表现出在葵花发病时束手无策,没有防治的办法,针对葵花的种植要以提前防治为主,具体措施是在葵花喷施叶面肥时加入保护性杀菌剂,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葵花如果发生病害后会表现出植株提前死秧,造成产量和品质都上不去,因此要让农户注意提前防病和增补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