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属于花叶类吗(荆芥是天然还是种植的)

荆芥是什么东东啊?

荆芥是什么东东啊?

1. 蔬菜类 黄瓜:不能与花生同食。 白萝卜:不能与红萝卜混吃,因红萝卜中所含分解酵素会破坏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严禁与桔子同食,如同食会患甲状腺肿。同时也不能与梨、苹果、葡萄等水果同食。忌与何首乌、地黄混食。服人参时禁食萝卜。 胡萝卜:不得与酒同食,因为胡萝卜素与酒精一同进入人体,会在肝脏产生毒素,引起肝病。还不宜与西红柿、萝卜、辣椒、石榴、莴苣、木瓜等一同食用,因胡萝卜中含有分解酶,可使其他果菜中的维生素失去。胡萝卜最好单独食用或与肉类一起食用。 甘薯:不能与柿子同食,二者同食会形成难溶性的硬块,即胃柿石,引起胃胀、腹痛、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胃出血等,甚至可危及生命。甘薯还不宜与香蕉同食。 韭菜:不可与菠菜同食,二者同食有滑肠作用,易引起腹泻。不可与蜂蜜同食。 竹笋:不宜与豆腐同食,同食易生结石。不可与鹏鸽肉同食,同食会令人腹胀。不可与糖同食。 茄子:忌与蟹同食。过老的茄子不能吃,食后易中毒。 南瓜:不可与羊肉同食,否则易发生黄疽和脚气。 芹菜:忌与醋同食,否则易损牙齿。 芥菜:忌与鲫鱼同食,否则易发生水肿。 蕨菜:忌与黄豆、花生、毛豆等同食。 ’ 山药:忌与鲫鱼等同食。 豆腐(豆浆):不能与糖同食,不要与菠菜、牛奶同食,忌用豆浆冲鸡蛋。 木耳:忌与田螺、野鸡、鹌鹑同食。 苋菜:不宜与菠菜、蕨粉同食。 花生:忌蕨菜。 马齿苋:忌鳖鱼。 香瓜:忌与鳖鱼、田螺同食,忌油饼。 葱:忌杨梅、蜜糖,如同食会产生胸闷。忌枣,忌常山、地黄。 蒜:一般不与补药同用,忌蜜、地黄、何首乌、牡丹皮。 2. 肉类 猪肉:忌与鹌鹑同食,同食会使人面黑; 忌与鸽肉、鲫鱼、虾同食,同食会使人滞气;忌与英麦同食,同食令人落毛发 ;忌与菱角、黄豆、同食; 忌与桔梗、乌梅、百合、巴豆、大黄、黄连、苍术同食。 猪肝:忌与养麦、黄豆、豆腐同食,同食后易发病疾;忌与鱼肉同食,否则会伤神。 猪血:忌与黄豆同食,同食会使人气滞;忌地黄、何首乌。 猪油:忌与梅子同食。 牛肉:不可与鱼肉一同烹调;不可与栗子同食;不可与黍米同食;忌与蜜同食。 羊肉:不可与南瓜同食;忌与豆浆、乔麦粉、乳酪同食;忌与梅干菜、赤豆同食;忌铜、丹砂。与西瓜不能合并多吃。 羊肝:不宜与梅子、小豆、生椒、苫苟等同用。 狗肉:忌与绿豆、杏仁、菱角、鲤鱼、同食,狗肉食后忌用茶。 鸭肉:忌木耳、胡桃,不宜与鳖肉同食。 鹅肉:忌与鸭梨同食。 免肉:不能与姜同煮。忌鸡肉、小白菜、水獭肉、芥末、橘皮,兔脑能催生,滑胎孕妇忌服。 鹧鸪肉:忌与竹笋同食。 鸡肉:不可与葱、葫蒜、芥子同食;不可与獭肉、兔肉同食;不可与糯米同食。龟肉:不可与猪肉、苋菜、瓜菜同食。 鳖肉:不可与鸡肉、鸭肉、兔肉、苋菜同食。 3. 鱼类 鳝鱼:忌狗肉;忌荆芥,同食会令人吐血。青色鳝鱼有毒,黄色鳝鱼无毒,有毒鳝每次食用250克有致死危险。 鲤鱼:忌朱砂、狗肉;忌葵菜。 鲫鱼:忌芥菜,与其同食会发生水肿;忌猪肝;忌山药、厚朴、麦冬、甘草。 青鱼:忌用牛羊油煎炸,不可与荆芥、白术、苍术同用。 鲶鱼:忌与牛肝同食;忌用牛羊油煎炸;不可与荆芥同用。 带鱼:平鱼、银鱼、黄花鱼忌用牛羊油煎炸,不可与荆芥同用。 水鱼:不可与觅菜、鸡蛋同食。 鱼鳔:食欲不振和痰湿盛者忌用。 海鳗鱼:不可与白果、甘草同食。 鳗鲡:忌与银杏同食。 泥鳅:忌狗肉。 4. 水果类 白果:严禁多吃。吃30~40颗有致命的危险。忌与鱼同食。 枣:忌与海鲜同食,否则会令人腰腹疼痛;忌与葱同食,否则令人脏腑不合,头胀。 柿子:忌与蟹、水獭肉同食,同食后会导致腹痛、大泻;忌与红薯同食。 苹果:不宜与海味同食(凡海味均不宜与含鞣酸的水果同吃,否则易产生腹痛、恶心、呕吐等)。 鸭梨:忌鹅肉。 桔子:忌与蟹同食。 柑子:忌与萝卜、牛奶同食。 山楂、石榴、木瓜、葡萄:不宜与海鲜类、鱼类同食;服用人参者忌食。 桃子:忌与鳖肉、龟肉同食。 香蕉:忌与白薯、芋头同吃。 杨梅:忌生葱。 橄榄:青橄榄忌与蜜同食。 芒果:不可与大蒜等辛物同食。 杏:不宜与小米同食,否则会令人呕泻。 榧子(赤果、玉山果):不得与绿豆同食。 5. 粮食类 小米:不可与杏同食,否则会令人呕吐,气滞者禁用。 黄豆:忌猪血、蕨菜。 红豆:忌与米同煮,食之会发口疮;忌羊肉;蛇咬伤后忌食百日;多尿者忌用。

香荆芥的中药功能

香荆芥的中药功能

【药物名称】:荆芥

【类 别】:全草类

【英文名称】: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

【别 名】:假苏、四棱杆蒿、香荆芥。

【来 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 略

【生 长 地】:略

【采 制】:夏、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化学成分】:含没食子酸、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谷甾醇、生物碱、景天庚酮糖(D-sedoheptulose)。

【性 味】:性平,味甘、微酸。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安神。用于溃疡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血小板养活性紫癜等血液病的中小量出血、烦躁不安、外伤出血。

这是甚么植物属于甚么品种

这是甚么植物属于甚么品种

“金边凤梨”属于花叶园艺品种.专门用着观叶植物!属于凤梨科多年生常绿草木植物.

请介绍一些常见常用花类、叶类药材,最好是入药和观赏两用的

菊花、桔梗、双花、凤仙花、芍药花、牡丹花

中药荆芥的功效和主治是什么

《中国药典》:荆芥 【拼音名】 Jīnɡ Jiè 【英文名】 HERBA SCHIZONEPETAE 【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 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干燥 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 荆芥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荆芥穗 :摘取花穗。 荆芥炭 :取荆芥段,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褐色。 芥穗炭 :取净荆芥穗,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 4.5~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辞典》:荆芥 【出处】《吴普本草》 【拼音名】 Jīnɡ Jiè 【别名】假苏、鼠蓂(《本经》),姜苏(《吴普本草》),稳齿菜(《滇南本草》),四棱杆蒿(《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 荆芥 的 全草 。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江苏、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长45~90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淡紫红色,被有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挥发油1.8%,油中主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簿荷酮、少量右旋柠檬烯。 【药理作用】用人工发热的家兔,口服荆芥煎剂与浸剂2克(生药)/公斤,无甚解热作用。在体外,高浓度(1:100)有抗结核杆菌之作用。 【炮制】荆芥:拣净杂质,用水略泡,捞出切段,哂干,炒荆芥: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炒荆芥穗方法同)。荆芥炭: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喷清水,取出晒干(荆芥穗炭方法同)。 【性味】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苦。” 【归经】入肺、肝经。 ①《纲目》:”入足默阴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二经。” ③《本草汇言》:”足厥阴、少阳、阳明经。”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④《食疗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①《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②《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③《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④《本草经巯》:”痛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入。”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附方】 ①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②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眼科龙木论》) ③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局方》荆芥汤) ④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⑤治大便下血:㈠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 ㈡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⑥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⑦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⑧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⑨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⑩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⑾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⑿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临床应用】治疗皮肤瘙痒症:取净荆芥穗一两,碾为细面,过筛后装入纱布袋内,均匀地撒布患处(如范围广,可分片进行),然后用手掌来回反复的揉搓,磨擦至手掌与患部发生热感为度。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及一切皮肤瘙痒病,轻者1~2次,重者2~4次即奏效。 【备注】同属植物裂叶荆芥东北等地亦作荆芥使用。裂叶荆芥的形态与上种相似,唯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紫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1/2。 【摘录】《*辞典》 《中华本草》:荆芥 【出处】出自《吴普本草》 【拼音名】 Jīnɡ Jiè 【英文名】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 Herb of Fineleaf Schizonepeta 【别名】假苏、鼠蓂、姜芥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路旁或山谷。海拔在540-2700m之间。多栽培,亦有野生。 2.生于海拔1300-2000m的松林林缘、山坡草丛或湿润的草原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河南、四川、贵州等地、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地有栽培。 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作用:用伤寒混合菌苗使家兔发热,给予裂叶荆芥煎剂或乙醇浸剂2g/kg 灌胃,仅有微弱的解热作用。荆芥煎剂有解热镇痛作用。荆芥中的d-薄荷酮为镇痛的主要成分,3-甲基环己酮亦有镇痛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荆芥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次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表现一定的抑制作用。50%荆芥煎剂每鸡胚0.1ml对甲型流感病毒PR8株无抑制作用。 3.止血作用:小鼠按Akohob氏法测定出血时间,兔毛细管法测定凝血时间,比较生品荆芥与荆芥炭的止血时间。药物均用生理盐水配制灌胃,兔2g/kg,小鼠5g/kg,用生理盐水作对照。结果表明,生品荆芥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使出血时间缩短72.6%;生品荆芥使凝血时间缩短30%,而荆芥炭缩短77.7%,说明荆芥经炒炭后有止血作用。 4.其它作用:荆芥体外试验有弱的抑制癌细胞作用。荆芥煎剂有明显抑制小鼠耳廓肿胀作用,对醋酸引起的炎症亦有明显抗炎作用。另据报道,荆芥的抗炎成分主要是1-胡薄荷酮。苯并呋喃类化合物、3-辛醇和B-蒎烯亦有抗炎作用,前者对3a-羟基甾体脱氢酶的IC50为8.1μg/ml。 【毒性】腹腔注射荆芥煎剂的小鼠半数致死量为30046±76.5mg/kg。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湿 【归经】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临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敷;或研末调散。 【注意】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1.《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2.《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3.《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4.《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寒热,鼠疫,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2.《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喎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3. 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4.《食疗本草》:助脾胃。 5.《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6.《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熟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7.《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8.《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9.《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TUI,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