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蒿的功效(角蒿的功效与作用)

这是什么草,有价值吗?

这是什么草,有价值吗?

角蒿 「气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治」干湿 ,诸恶疮有虫者(《唐本》).治口齿疮,绝胜(宗 ).

荫陈有什么作用?

荫陈有什么作用?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本经》)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生于原野、路旁,全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山坡、旷野、路旁,或河岸及附近的湿润沙地。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以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肝、胆经。功效清湿热、退黄疸。临床用名有茵陈、茵陈蒿。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黄疸。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面白悦。

《本草拾遗》:本功外,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虽蒿类,苗细经冬不死,更因由苗而生,欲名因陈。后加蒿字也。

《药性论》:使,味苦,辛,有小毒。治眼目通身黄,小便赤。

《日华子本草》:味苦,凉,无毒。治天行时疾,狂热,头痛,头旋,风眼疼,瘴疟,女人症癖,并闪损乏绝。

《开宝本草》:味苦,平、微寒,无毒。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本草衍义》: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者,身面悉黄,用之极效。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撤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陈、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之为度。然此药以茵陈蒿为本,故书之。

《药类法象》:除烦热。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苦平,阴中微阳,无毒。

入足太阳经。

《象》云:除烦热,主风湿热,邪结于内。去枝、梗,用叶。

《本草》云: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入足太阳。

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柏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祗和、李思训治阴黄,菌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

《珍》云:治伤寒发黄。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茵陈、栀子之苦寒,以逐胃燥。

《本草经疏》:茵陈蒿感天地苦寒之味,而兼得春之生气以生者也。其味苦平,微寒无毒。故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

简误:蓄血发黄者,禁用。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平,微寒。阴中微阳。无毒。秋后叶落,茎梗不凋。至春复发旧枝,故因名茵陈蒿也。所行经络,惟足太阳。专治疸证发黄,入剂使为君主。佐栀子、附子,分阳热、阴寒。阳黄热多,有湿有燥。湿黄加栀子大黄汤服,燥黄加栀子橘皮汤煎。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意也。阴黄寒多,只有一证,须加附子,共剂成功。解伤寒大热,仍除退瘴疟。风热悉逐,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本草乘雅》:诸邪成热,入中为疸,必从腠理脉络而内薄之。陈丝如腠如理,如脉如络,芬芳疏利,味苦健行,则入者出,结者散矣。

藏器谓其因旧苗而发,因名茵陈。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大相吻合。故因者,仍也,托也;陈得,故也,有也,木德之始也。言仍托故有,以宣木德之始,虽与繁萧蔚莪,至秋老成,同为蒿属,不若此芳香宣发之能因陈致新耳。寒热邪气,交结于中,不能宣发,则郁徵成黄,此陈也。茵陈宣发发陈,外入之邪外出,陈去而新生矣。轻身面悦白者,久服则新新非故。益气者,即益新新宣发之气耳。

《药性解》:茵陈蒿,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膀胱经。主伤寒大热、黄疸便赤,治眼目,行滞气,能发汗,去风湿。犯火无功。

按:茵陈专理溲便,本为膀胱之剂,又何以治疸?盖疸为病,脾受伤也,而脾之所恶,湿乘土也,得茵陈以利水,则湿去土安,而疸自愈矣。疸分阴寒阳热二种,阳疸热多,有湿有燥,同栀子、大黄治湿疸;同栀子、橘皮治燥疸。阴疸寒多,只有一症,同附子治之。

《药鉴》:气微寒,味苦辛,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药也。治风湿寒热黄疸,及遍身发黄,小便不利。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黄也,栀子柏皮汤治燥黄也,此二药治阳黄也。又能治阴黄者,因茵陈附子汤,大都以茵陈为君,兼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寒热用之。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气微寒,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

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

《本经逢原》: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辛苦,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并入足太阳。《本经》主风湿寒热,热结黄疸,湿伏阳明所生之病,皆指绵茵陈而言。仲景茵陈蒿汤,以之为君,治湿热发黄;栀子陈柏汤,以之为佐,治燥热发黄。如苗涝则湿黄,旱则燥黄。其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之为使,治瘀热在里而身黄。此三方分治阳黄也。其治阴黄,则有茵陈附子汤,各随燥湿寒热而为主治。按:茵陈专走气分而利湿热,若蓄血发黄,非此能治也。《外台》治齿龈宣露,《千金》治口疮齿蚀,并用烧灰涂之,有汁吐去,一宿即效。而杀虫方中,一味煎汤,内服外洗,皆用角蒿,专取逐湿化热之功也。

《本草崇原》:《经》云:春三月,此为发陈,茵陈因旧苗而春生,盖因冬令水寒之气,而具阳春生发之机。主治风湿寒热邪气,得生阳之气,则外邪自散也。热结黄疸,得水寒之气,则内热自除也。

《本草求真》:〔批〕治太阳、阳明湿热。

茵陈专入膀胱、胃。味苦微寒,诸书皆言湿热伏于阳明,胃。用此以入太阳膀胱发汗利水,俾太阳、阳明湿热之邪尽得于药而解矣。且治伤寒时疾狂热,瘴疟头痛头旋,女人疝瘕,亦是湿热为病。但黄原有阴阳寒热之分,阳黄者由热蕴于脾土,如苗值于大旱,则苗必燥而黄,是苗因燥而黄者也。太涝则苗必湿而黄,是苗因湿而黄者也。热为阳、寒为阴,故黄亦以阴阳分之。阳黄身如橘色,汗加柏汁;阴黄黄而色晦,当细辨别。是以仲景立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治阳黄之症;又立茵陈附子汤,以治阴黄之症。茵陈治黄通剂,在人审其所因而酌治耳。若蓄血发黄,则治不在茵陈之列,以茵陈本属气分药也,于血则不能治矣。

《得配本草》:苦,微寒。入足太阳,太阴经气分,利水燥湿。治瘴疟,疗疝瘕。

得附子、干姜,治阴黄;得白鲜皮,治痫黄如金。配秫米、麦面,酿酒,治挛急。佐大黄、栀子,治湿热;佐桃仁,治血黄;佐苍术、厚朴,治湿黄;佐枳实、山楂,治食积发黄;佐知母、黄柏,治火黄;佐车前子、木通,治黄而小便不利。

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本草经解》:茵陈气平微寒,秉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金、足太阳寒水膀胱;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风湿在太阳,阳邪发热,阴邪发寒也。其主之者,气寒清热,味苦燥湿也。

心为君火,火郁太阴,则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热与湿结矣。太阴乃湿土之经,所以蒸土色,而成黄疸也。其主之者,苦平可以清心肺,微寒可以解湿热也。

《本经疏证》:风湿寒热,邪气新感者也,热素有者也,新感之邪为素有之热结成黄疸,此证已所谓因陈矣。故伤寒金匮二书,几若无疸不茵陈者。然栀子柏皮汤证,有外热而无里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有里热而无外热;小建中汤证,小便自利;小柴胡汤证,腹痛而呕;小半夏汤证,小便色不变而哕;桂枝加黄芪汤证,脉浮;栀子大黄汤证,心中懊恼;消石矾石散证,额上黑日晡发热,则内外有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小便不利,口渴,为茵陈蒿汤证矣。第腹满之治在栀子,惟外复有热,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治为茵陈的治,其所以能治此者,岂不为新叶因陈干而生,清芬可以解郁热,苦寒可以泄停湿耶,盖陈干本能降热利水,复加以叶之如丝如缕,挺然于暑湿蒸逼之时,先草木而生,后草木而凋,不必能发散而清芳扬溢,气畅不敛,则新感者遂不得不解,自是汗出不止于头矣,故曰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本草新编》:茵陈,味苦、辛,气微寒,阴中微阳,无毒。入足太阳、少阳之经。专治瘅症发黄,非黄症,断不可用。果是真黄病,可用之为君。但黄症又不同,有阴黄、阳黄,有热黄、寒黄、燥黄,有血黄、气黄之殊,不可不辨。世人一见发黄,全不分别,俱用茵陈,无引经之品,共相佐使,所以有效有不效也,谨细陈之。阴黄之病,其湿不甚,黄色又不深,下身黄,上身不黄者也,夜间反觉不安,小便反涩,日间小便反利,转觉安宁。治法宜用茵陈为君,佐之茯苓、泽泻、薏苡仁之类,或加之五苓散又妙。茵陈可用至三钱至五钱,不可越五钱之外,连服数剂,黄可尽退也。阳黄之病,其湿又不太甚,但黄色如金,上身眼目尽黄,而下身乃不黄者是也,日间小便艰涩,或痛或不痛,夜则安然自利。治法宜用茵陈为君,而佐之升麻、桔梗、茯苓、天花粉、麻黄、黄芩之类,数服即愈,菌陈必须多如五、六钱也。热黄之病,口必大渴,然多饮反觉不快,一身上下俱黄,眼目反觉色淡,小便时急数疼痛,其溺必如黄汗,盖热结膀胱而不得出耳。法又用茵陈为君,大约必须五钱为止,佐之龙胆草、炒栀子、芍药、茯苓、猪苓、泽泻之类,则火热泻而黄又愈也。寒黄之病,一见水,则大吐不已,畏寒怕冷,腹中时痛,手按之始安,一身上下又黄,眼目自白,小便清长,夜间尤利,盖寒结于膀胱,命门无火以通,则水气流入于脾,而脾又寒虚,乃渗走于皮毛而为黄,其黄色必如秋葵之色者也。虽又用茵陈为君,但止可用至一钱,切戒多用,必须佐之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薏仁,少用附子数分以温补其命门之火,不须十剂,则全愈矣。湿黄之病,全是水湿之气也,虽黄症俱是水湿,而湿黄之水湿更甚,一身上下、眼目、手足尽黄,俱身必浮肿,按之如泥,又用茵陈四五钱,加入升麻、甘遂牵牛、车前泽泻之类,少升其气,使水尽从大、小便出,一剂水湿减去大半,而黄尽退矣,断不可服三剂。盖牵牛、甘遂性悍,多服恐伤人元气耳。燥黄之病,全非水湿,黄外现之症,不过胸前之皮肉少黄,而一身上下、眼目不黄,此肺金燥极,黄发于胸前,乃假象也。然既已发黄,茵陈又不可全然不用,可用七、八分,加入麦冬、栀子、芍药、陈皮、天门冬、元参、天花粉、白芥子之类,久服自愈,肺经不燥,而胸黄自除也。血黄之症,上下一身、眼目俱黄,身心发热,胸必烦闷,腹必疼痛,此血瘀于腹中胸下,故变为发黄。伤寒症中,最多此病,论理可遵仲景夫子之方,照症分治。而余又酌定一方,以便世之采用。茵陈为君,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川芎、大黄之品,一服而疼痛烦闷除,其黄必渐愈。苟或服药,仍然闷痛,必须加入水蛭一钱,其瘀血始解,发黄尽退也。气黄之病,身不发热,又无饱闷烦燥之状,但头面发黄如淡金之色,饮食知味少,若行动,便觉气怯不能动履,小便不数,大便反燥,然又不结,此气虚不能运此水湿之气,以成黄病者也。可用茵陈一二钱,加入人参、白术、黄芪、茯苓、车前子,大剂煎饮,自然气旺,黄色全消矣。居言至此,虽不敢谓黄症治法全备,然分病既清,用药无误,要不能越此范围。愿人之临症之时,细察而分治之可耳。或问子论黄病,实发天地之奇,黄病岂尽于此乎?曰:更有一种,身不黄,足反黄,此湿热壅闭于中焦,乃脾胃之虚,不能化水也。又用茵陈加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白芥子、枳壳、槟榔、白芍之类治之,则水渐利而黄渐去。倘身黄,而手足反不黄者,乃不治之症也。

《本草分经》:苦,寒。燥湿胜热,入膀胱经,发汗利水,以泄脾胃之湿热,治黄疸、阳黄之君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茵陈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至冬霜雪满地,萌芽无恙,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宜于正月中旬采之。其气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阳最初之气,是以凉而能散。《神农本草经》谓其善治黄疸,仲景治疸证,亦多用之。为其禀少阳初生之气,是以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名医别录》谓其利小便,除头热,亦清肝胆之功效也。其性颇近柴胡,实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阳之邪,而其人身弱阴虚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陈代之。

【现代药理研究】

1. 茵陈中所含的香豆精、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甲基茵陈色原酮均有利胆作用,茵陈煎剂有护肝作用。

2. 茵陈中所含的香豆精、对羟基苯乙酮有降压作用;茵陈煎剂具降酯作用。茵陈还具抗凝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3. 茵陈中所含的挥发油、香豆精、绿原酸、咖啡酸均有利尿作用。

4. 体外实验表明,茵陈煎剂对人型及牛型多种杆菌、球菌、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多种钩端螺旋体、猪蛔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 茵陈中的挥发油类物质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6. 茵陈中的香豆精类成分有平喘作用;对羟基苯己酮有间接促进灰黄霉素吸收的作用。茵陈精制浸液对动物子宫有兴奋作用。

纳木错边上的小野花,看不见茎杆、看不见叶子,有点像是牵牛花……

纳木错边上的小野花,看不见茎杆、看不见叶子,有点像是牵牛花……

大棚柿子叶子发黑不黄可能是柿角斑病,由于病斑扩展受到叶脉的限制,形状变为多角形,其上密生黑色绒状小粒点,病斑背面开始时呈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成为褐色或黑褐色,亦有黑色边缘,但不及正面明显,黑色小粒点也较正面稀少,柿蒂染病,由蒂的四角开始向内扩展,形状不定,病斑两面都产生黑色绒状小粒点。 发病规律 角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蒂及病叶中越冬,挂在树上的病蒂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和传播中心,一般5-8月雨日多,雨量大,降雨早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侵入,发病早而重,越靠近君迁子的柿树发病越重。 防治方法 1、清除挂在树上的病蒂:这是减少病菌来源的主要措施,只要彻底清除柿蒂,即可避免此病成灾。 2、喷药保护:喷药预防的关键时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即落花后20-30天,过早过晚都不好。药剂可用1:3至5:300-600的波尔多液,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1-2次,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3、避免柿树与君迁子混栽:君迁子的蒂特别多,为避免其带病侵染柿树,应尽量避免柿树与君迁子混栽。 4、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树体抗病力,降低果园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繁殖的条件,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吸附等温线的意义

可能中了木马了吧.先杀下木马在升级下QQ版本~!!!完了改下密码就行了…..

请问角蒿通痹药酒治疗风湿有效吗?费用是多少?

角蒿通痹药酒用纯中药熬制而成,无毒副作用,可以放心服用,平均1天2元,非常经济实惠。这时我亲人的亲身经历:

我叔叔在他20岁左右,一天晚上去田里浇地,他在潮湿的田地里小睡了一会。第二天,他就感到身上发热、浑身没劲、脚后跟有点痛,吃了点药好了一些,当时没有太当回事。但没有多长时间,病情就开始加重了,逐渐出现了脚脖子肿大、脚趾头变形、腿痛影响行走,到最后卧床不能自理,那时我还小,不知道是风湿性关节炎,只记得我爷爷经常背着我叔叔。这可把我的爷爷、奶奶急坏了,这期间他们带着我的叔叔跑遍了我们那一带的大小医院,但最后效果都不明显。

后在农村找到一个老中医得到一个中药配方,制成角蒿通痹药酒,经服药效果明显,2个多月后,就能下床行走,基本康复,但我叔叔不太注意,受凉后,每年秋季复发一次,每次复发就赶快服药,就又好了,持续了几年,加上我叔叔注意保暖、服药,已完全康复,现干活、打工不耽误。后来我们那一片村,与我叔叔相似病例的人,都来我家询问情况,经服用后都康复了。

请问这是什么药材,有什么功效?

乌头有大毒祛风湿

请问,路边种的这是啥植物?

角蒿,学名:Incarvillea sinensis Lamarck,别称:莪蒿、萝蒿、大一枝蒿、羊角蒿,紫葳科角蒿属一年生至多年生直立草本.被微柔毛.茎圆柱状,有条纹.叶在基部的对生,分枝上的互生,2-3回羽状,羽片4-7对,下部的羽片再分裂成2-3对.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总状花序,有花4-18朵,花冠红色或淡紫红色.蒴果圆柱形.

请问这两种植物叫什么?

图一是姬吹雪,图二是角蒿

白蒿有什么药用

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从其中分出的倍半萜γ-内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在体外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捣汁;或研末。【出处】:《中华本草》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滩、草原、干山坡或林缘等地。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开期采收,鲜用或扎把晾干。

功用主治:治风寒湿痹,黄疸,热痢,疥癞恶疮。①《本经》:”主五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

②孟诜:”捣汁去热黄及心痛。叶干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饮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烧灰淋煎治淋沥疾。”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茎类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可达5mm。绿色,表面有纵棱,可见互生的枝、叶或叶基。上部有较密的柔毛。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央有白色髓。叶皱缩或已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两面均被柔毛。头状花序较多,半球形,直径3-6mm,总花梗细瘦,总苞叶线形,总苞片2-3列,边缘有白色宽膜片,背面被短柔毛;花托卵形;边缘为雌花,内层花两性,均为管状。成熟花序可见倒卵形的瘦果。气浓香,味微苦。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多边形。表皮一列细胞,外被丁字毛,细胞多径向,较长。内皮层凯氏点明显。维管束鞘纤维壁厚木化。韧皮部较宽。形成层不明显。维管束排列成环,导管多边形,2-12个成群,排列成单列。木纤维分布面积大,细胞壁厚化。射线单列,胞腔内有内含物。树脂道散生髓部。髓大,周边的细胞壁厚化。

【叶横切面】

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外被角质层;赤见多数丁字毛或其残基;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但以下表皮较多。栅栏组织1-2列细胞,海绵组织数列细胞。主脉处表皮下具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常为1束。树脂道散生在栅栏组织。

【粉末特征】

灰白色。

①非腺毛甚多,多丁字形,长3-5mm,无色,表面光滑,胞壁微厚。

②纤维多碎断,成束或单个散在,直径9-36μm,胞壁厚略弯曲,腔狭,纹孔稀少或缺。

③导管少见,以网纹导管为主,赤有螺纹、梯纹和具缘纹孔,直径12-35μm。

④结晶甚多,单个,形状不一,大小为23-92μm,不溶于盐酸。

⑤薄壁细胞多数,四边形,多边形或类圆形,无色,有少数纹孔。

临床应用

取白蒿鲜草2两或干品1两,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5~7日为一疗程;或制成冲剂及片剂服用。共治100例,显效(3天内达临床治愈)70例,有效(4~7天内达临床治愈)23例,治愈率为93%。据部分病例观察,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1.35天,便次恢复正常2.12天,腹痛消失1.55天,里急后重消失1.68天;大便镜检恢复正常及细菌转阴平均时间分别为3.02天和5.65天。疗效似较黄连、痢特灵、合霉素等为高。冲剂、片剂疗效似较煎剂为差。 其茎叶可入药《本草纲目》载:气味苦,平、微寒,无毒。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长年。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去伏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等。附方:茵陈羹。除大热黄疸,伤寒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嫩茎叶可供食用。清明节之际,正是白蒿风华正茂之时,上坟祭祀的人们络绎不绝,顺便采集白蒿治病或是解馋。白蒿的吃法有许多,一是用作包子、团子馅;二是掺进玉米面蒸窝头。还可以清拌豆腐,也可以单独蒸熟了吃。

白蒿窝头:将白蒿嫩茎叶去杂洗净,切碎,掺进玉米面,拌匀和好,蒸熟吃。既调剂了伙食,又能防病治病。

急有人知道中药里有大力草这个药吗?

大力草为中药材角蒿的别名,也叫羊角草,羊角蒿,羊羝角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