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衡中药材别名,杜衡中药材别名叫什么

杜蘅的中草药

杜蘅的中草药

中药的一种,是一种香草。

释名 杜若、杜莲、若芝、楚蘅、山姜。

气味 (根)辛、微温、无毒。

主治 胸胁逆气,头痛流涕,皮间风热等。李时珍说:“杜若乃神农上品,治足少阴、太阳诸证要药,而世不知用,惜哉。”(意思是说,杜若在《神农本草经》里列为“上品”,是治肾、膀胱诸经的要药,但是人们不知道用它,这是很可惜的。)

药品名称 杜衡

拉丁名 Asarum forbesii Maxim

别名 怀;杜;土卤;杜蘅

分类 为马兜铃科植物杜衡的根茎及根或全草

药用部位 根茎、根、全草

形态性状 根状茎的节间短,下端集生多数肉质根。茎端生1~2叶。叶宽心形至肾状心形,长和宽均3~8厘米,先端钝或圆,基部心形,两面略被毛,边缘及脉上密被细柔毛;叶柄长7~15厘米。

主产地 产江苏、浙江

采制 采收:四、六月间采挖加工: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黄樟醚(Safrole)及少量丁香油酚(Eugenol)

性味归经 味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功能:散风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主治:治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湿,跌打损伤,头疼,龋齿痛痧气腹痛。

杜衡的药用功效

杜衡的药用功效

1、镇静作用。

2、抗惊厥作用。

3、镇痛作用。

4、降脂作用。

5、抗过敏作用。

杜衡具有祛风散寒,消痰行水,活血止痛,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头痛,齿痛,胃痛,痧气腹痛,瘰疬,肿毒,蛇咬伤。

扩展资料:

杜衡生于林下或沟边阴湿地。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川等地。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根丛生,稍肉质,直径1-2毫米。叶片阔心形至肾心形,长和宽各为3-8厘米,叶面深绿色。

杜衡,中药名。全草、根茎或根入药,4-6月采集加工,采挖,洗净,晒干。

体虚多汗、咳嗽咯血患者及孕妇禁服。大量服用可引起头痛、呕吐、黄疸、血压升高、烦躁、痉挛等中毒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杜衡

杜衡的药用价值

杜衡的药用价值

1、风寒头痛发热.用杜衡研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2、痰气哮喘.用杜衡焙过,研细.每服二至三钱,正发病时,淡水调下. 3、吐血阏聚.用杜衡三分、瓜蒂二分、人参一份,共研为末.汤服一钱,一天服二次.

关于荧芙朵、杜衡、曼珠沙华三种植物的具体资料和图片求大神帮助

曼珠沙华,又称彼岸花。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我们一般所说的曼珠沙华指的是红花石蒜 中文学名:红花石蒜 拉丁文学名: Lycoris radiata (L’Her.)Herb. 英名:Stonegarlic 别名:龙爪花、老鸦蒜、石蒜 、曼珠沙华、蟑螂花、彼岸花等十多个别名;属名是希腊神话中女海神的名字。 科属: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石蒜属 花期:8月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近球形,外有紫褐色薄膜;叶基生,狭条形,深绿色,背部有粉绿色带。夏秋之交,花茎破土而出,伞形花序顶生,有花5至7朵,红艳奇特,(也有白色)花瓣反卷如龙爪。由于花和叶子不能见面的特性,石蒜有被称为“无情无义”的花。 形态习性: 野生品种生长于阴森潮湿地,其着生地为红壤,因此耐寒性强,喜阴,能忍受的高温极限为日平均温度24℃;喜湿润,也耐干旱,习惯于偏酸性土壤,以疏松、肥沃的腐殖质土最好。有夏季休眠习性。球根含有生物碱利克林毒,可引致呕吐、痉挛等症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影响,可用于镇静、抑制药物代谢及抗癌作用。 石蒜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西南部分地区,在越南、马来西亚也有分布,我国在宋代就有其记载,还被称作“无义草”、“龙爪花”,虽观赏性较强,但根茎有毒,不可随意食用。 从石蒜的根茎中提取“加兰他敏”可用以治疗小儿麻痹症,国外已开始利用,我国专家也在深入开展研究,开发药物造福人类。 由于石蒜往往盛开在墓地附近,色泽鲜红似血,花期又近秋分(日本的祭礼节日),加之石蒜叶落花开,花落叶发,永不相见,因此在日本传说中,此花便带上了死亡和分离的不祥色彩,较常用于丧礼。然而在中国并无此种说法,石蒜反因其鲜艳色彩而成为常见的喜庆用花。 石蒜的黑色花球极易养活,保持湿润一年都不会死。此花多用于别墅花园种植,一般成百上千只一起种,秋季会大批开放,景观效果极佳。此外,由于石蒜的根茎与水仙十分相似,有些黑心花贩会用它冒充水仙来卖,所以买花时要仔细甄别。

杜衡,又名什么,原名什么?他是曾编辑《现代》月刊的.

杜衡(1906–1964)又名苏汶,原名戴克崇,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曾编辑《现代》月刊.

白芷,熏草,杜若,杜衡,藁木,这几味中药是治什么的

白芷:

1. 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症。

白芷发散风寒,且有止痛、通鼻窍等作用,故主要用治风寒表症兼有头痛鼻塞的病症。如头痛剧者加羌活、细辛;鼻塞者配藿香(主要为理脾肺之气)、薄荷等。

2. 用于头痛、眉棱骨痛、齿痛。

白芷祛风止痛,主要适用于病在阳明经者,头额、眉棱骨、上下龈都属于阳明经循行部位,因此都可用白芷进行治疗。治头痛可配蒿本、蔓荆子等;治眉棱骨痛属风寒者可单独应用;属风热者可配黄芩同用。

3. 用于疮疡肿痛。

白芷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为外科常用的辅助药品。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同用。在消散疮疡方面还可以研末外敷。

4. 用于妇女白带。

白芷温燥寒湿,主要用治寒湿白带,常配合海螵蛸等同用如属湿热带下,也可配清热燥湿药如黄柏、椿根皮等同用。

此外,白芷又为治鼻渊要药,有化湿通鼻窍之功,多配合辛夷、鹅儿不食草等同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还可用于毒蛇咬伤,有解蛇毒作用,古代有单用煎汤内服,用渣外敷的记载,现代有些蛇药解毒片即有本品配伍在内。

熏草: 熏草,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山海经》中记载,熏草生长在浮山上,叶子像麻叶,茎是方形的,开红色的花朵,结黑色的果实,气味像蘼芜,插在身上可以治疗麻疯病。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有草焉,名曰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

杜若:药用可以理气治痛、疏风消肿 ;益精,明目,温中,止痛,除口臭,去皮间风热,养肾益阴。治胸胁下逆气,头肿痛,流涕泪,胃中逆痛,霍乱胀痛。用量:根1~3钱。

杜衡:散风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治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湿,跌打损伤,头疼,龋齿痛,痧气腹痛。

藁木:辛凉解表、续筋骨。用于风热外感所引起的发热、咳嗽、咳痰等,治骨断裂。

我在网上找个体香的中药方子,白芷、薰草、杜若、杜衡、藁本等组成,我想找个懂中医的朋友帮我看看,谢谢

展开全部

白芷 辛、温 归肺、胃、大肠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熏草 甘、平、无毒 明目止泪,疗泄精,去恶臭气,伤寒头痛,上气腰痛,多服作喘,为能耗 散真 气,“妇人浸油饰头,香无以加”,节育断产。用薰草研细。每服二钱,酒送下。连续服五次,可保一年不孕。

杜若 说法有很多,不知道方子中指的是哪一种

杜衡 辛;温;小毒 归肺;肝;肾;膀胱经 疏风散寒;消痰利水;活血止痛。主风寒冒;痰饮喘咳;水肿;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头痛;齿痛;胃痛;痧气腹痛;瘰疬;肿毒;蛇咬伤 体虚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妇忌服

藁本 辛、温 归膀胱经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头痛者忌服

这些都是从《本草纲目》和《中药学》上摘录下来的, 如果你是孕妇,或者体质热的人的话最好不要用,里面的药都是辛温,服久了谁都受不了 肯定会上火的,而且有一种药指代不明,最好不要乱服用。

组成:药物白芷、薰草、杜若、杜衡、藁本等分

【材料】白芷6克 薰草6克 蒿本6克 蜂蜜适量 【做法】将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将粉末加入蜂蜜,揉成小药丸.每天三餐饭前服用3颗即可. 【功效】蒿本常用来作为香料,具有美容与消除粉刺的作用;白芷具有芳香除臭的作用,经常服用,可彻底有效除去体臭.

度量衡是古代的单位请问杜衡是指什么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 度——计量长短的用的器具称为度,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杜衡的引证解释

亦作“ 杜蘅 ”。

1.即杜若。文学作品中常用以比喻君子、贤人。《楚辞·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南朝 梁 江淹 《去故乡赋》:“ 江 南之杜蘅兮色以陈,愿使黄鹄兮报佳人。” 唐 皮日休 《九讽·见逐》:“彼茨菉之丛秽兮,固不能让乎杜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杜若》﹝释名﹞引 苏颂 曰:“此草一名杜衡,而草部中品自有杜衡条,即《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即《广雅》所谓楚衡者也。其类自别,古人多相杂引用。故《九歌》云:‘采芳洲兮杜若。’《离骚》云:‘杂杜衡与芳芷。’ 王逸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1303032 辈皆不分别,但云香草,故二名相混。” 清 周亮工 《有介弱弟中殇赋此慰之》诗:“努力承先绪,芳洲失杜蘅。”参见“ 杜若 ”。

2.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的节间短,下端集生多数肉质根。叶一二枚,生于茎端。单花顶生。蒴果肉质,具多数黑褐色种子。生于阴湿有腐植质的林下或草丛中。又名杜葵、马蹄香、土细辛、土卤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杜衡》﹝释名﹞:“ 苏恭 曰:‘杜衡叶似葵,形似马蹄,故俗名马蹄香。’ 苏颂 曰:‘《尔雅》杜又名土卤,然杜若亦名杜衡,或疑是杜若,而 郭璞 注云,似葵,当是杜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