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草是常年生植物吗(大米草是常年生植物吗为什么)

大米草属于哪类植物?

大米草属于哪类植物?

从锦西一直至广东省电白的沿海滩,不少地方都长着茂密的大米草,好像一条绿色的绸带。

大米草属禾本科多年生草本,丛生,是一种喜水耐盐的植物。它的秆直立,根状茎粗,能迅速蔓延,叶片线状,再生能力强。大米草原产于英国沿海地区,我国引种后生长良好,经过天然杂交,比欧洲海岸的大米草和美洲互生大米草的植株高大。

海滩地带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其他的植物都不能生长,只有大米草还可以生长。

为了避免盐分过多的伤害,大米草的体内不累积盐分,而是通过叶子背面的盐腺分泌盐,把体内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含氯化钠的液体分泌到叶子的表面,待水分蒸发掉后,分泌液中含的氯化钠慢慢地变成盐类的结晶,遗留在叶的表面。

这些遗留在叶子表面的盐分,经风一吹、雨一洗,就纷纷掉下来了;或者到了秋天叶子黄时,随着脱落的叶子而脱离植株体。人们把这种能分泌盐的植物,称为泌盐植物。

具有分泌盐这种特殊功能的植物,不仅仅只有大米草一种,像生长在我国甘肃、新疆等地的瓣鳞花,生长在海滨的马牙头,红树林中的白骨壤,以及怪柳、胡杨等,都属于泌盐植物。

何时大米草为外来入侵生物

何时大米草为外来入侵生物

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又称食人草,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根系发达,茎秆直立、坚韧、不易倒伏.叶互生,表皮细胞具有大量乳状突起,使水分不易透入;叶背面有盐腺,根吸收的盐分大部分由这里排出体外.圆锥花序.5–11月陆续开花,10–12月结实,结实率低.成熟种子易脱落,可被潮水漂流扩散至远近各处. 大米草于上世纪60-80年代分别从英美等国引入中国,初衷是抵御风浪、保滩护岸.但因其密集生长,抗逆性与繁殖力极强,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称为"害人草". 世界各国科学家曾聚会美国纽约研究对策,但收效甚微.

大米草的植物学史

大米草的植物学史

大米草于上世纪60-80年代分别从英美等国引入我国,初衷是抵御风浪、保滩护岸。但因其密集生长,抗逆性与繁殖力极强,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称为害人草。世界各国科学家曾聚会美国纽约研究对策,但收效甚微。不久前,我国科学家采用干燥新技术,提取大米草多糖获得成功,使害人草变为宝草。从大米草中提取的大米草多糖远远超过一般提取物的多糖含量,经鉴定是理想的药物和保健食品。

关于大米草的最早记录,始于1666年Merrett对英国海岸米草的描述。中国是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对大米草进行研究的,1963年南京大学仲崇信教授率先从英国引种大米草在江苏省海涂试种并获得成功,1964年引种于浙江沿海各县、市,1980年引种到福建,之后逐渐被其他沿海省市引种繁殖并取得成功。

大米草于1963年从丹麦、荷兰和英国引进,在江苏海滨试种,用于沿海护堤和改良土壤,同时生产饲料和造纸原料,在以后的20年中得到发展,从辽宁锦西向南达广西海滩,栽培面积达30 000 hm2 多。该种在许多地区对护滩固岸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原引种地以外地段,滋生蔓延,形成优势种群,排挤其它植物,构成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大米草是如何进入我国的

大米草是上世纪60年代被作为保滩护堤植物引入我国的.它具有耐盐碱、耐潮汐淹没、繁殖力强、根系发达等特点,对海岸带等广阔淤泥质潮滩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但大面积推广种植后,却严重威胁了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作为与大米草同宗兄弟的互花米草,是1979年从美国引进的又一适宜在海滩潮间带生长的耐盐、耐淹植物,可以抗风防浪、保滩护堤.但由于繁殖力极强,互花米草迅速蔓延,给我国沿海经济和生态带来了巨大灾难.1990年,仅福建省宁德市东吾洋一带的水产业年损失就达1000万元以上.现在,互花米草已经在上海(崇明岛)、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和香港等地区大面积逸生.这一对米草属的“孪生兄弟”是海洋入侵物种类型———大型盐碱的典型代表.

我国东南沿海的哪些自然条件使大米草生长繁盛

阳性,湿生,不耐荫蔽与干旱,气温在5℃以上,营养体即能进行光合作用.春季返青,12—13℃以上生长迅速,花期长,5—11月陆续开花,10—11月种子成熟(江苏启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本来就是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存在以下优越条件:光热条件好、空气湿度大、

食人草是动物还是植物

植物,因为它还是会进行光合作用

食人草是什么?

没有。都是小说里编出来的,动物取食植物,在人们看来已是正常的或不足为奇之事。要说植物能捕 食动物,则会使不少人惊讶。那么,世界上真有能捕食人或动物的植物吗?这个问题要分两句来回答。首先,能捕食动物的植物确实存在,这主要 有产于南亚和澳大利亚的猪卷草,茅膏菜与产于南美的捕蝇草及瓶子草等。这些植物大都生长在热带沼泽地带,因为这类地区往往土壤贫瘠,所以植物 不得不捕食动物以增加营养。

这类植物捕食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是生有捕捉器或夹子般的叶子,叶子两半能迅速闭合,把牺牲品夹在 当中。如茅膏菜,它的叶子平时分两片张开,叶上分泌有甜味的液体,一旦有昆虫类小动物碰到叶子上的触毛,两片叶子立即闭合,把昆虫夹在其中, 并分泌消化液把它消化即”吃掉”。大约十天后,消化已毕,叶子重新张开,等候捕捉下一个猎物。另一类如猪笼草,瓶子草,叶子演化成瓶状,瓶口色 彩鲜艳如花,并能分泌具有香味的蜜腺,吸引昆虫等小动物。而瓶颈又长着向下斜生的硬毛,昆虫只要爬进瓶中就无法逃出,瓶底的消化液会迅速把它 消化掉。 这些能捕食动物的植物,虽然令不少人觉得惊奇,但它们确实存在。然而,这些植物都不高大,一般只有二三十厘米,最高的也不过六七十厘米高。 它们只能捕食小动物,主要是捕食昆虫,较大的品种,偶尔也能捕食小型的蛙或壁虎等。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捕虫植物或食虫植物。至于稍大些的动物, 哪怕是小老鼠,它们是根本无力捕获的。

了解了这些植物的生活情况,关于”食人树”的问题也就自然明白了。可以说,正是这些食虫植物激起了某些小说作家的想像,从而写出了”食人 树”之类耸人听闻的故事。而真正能捕食人或哪怕稍大些的动物的植物,至今还没有在地球上发现过,因此也可以明确地说并不存在。

常年生植物或花都有哪些

常年生植物很多,常绿的有红叶石楠,常青藤,小叶女贞等,花有四季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