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武器(大戟武器名字)

战国时期的战戟是怎么样的

战国时期的战戟是怎么样的

http://www.huanuosword.com/e/asp/ch/product.asp?id=480图片战戟

战戟是什么东西??是武器吗??

战戟是什么东西??是武器吗??

http://games.sina.com.cn/o/z/tt2/2005-11-07/0757239712.shtml

http://yw.hazx.cn/ebook/gdwx/1xq/sj/qsxsj/page2/tools-4.htm

http://www.huanuosword.com/e/asp/ch/product.asp?id=480

http://www.lishengwushu.com/changbin2.asp

http://www.lishengwushu.com/changbin2.asp

http://www.ahedu.cn/fly/高中组公示作品/网页/2/铜韵/作品/zjqt/ji.htm

就是这个了!自己好好看看吧!!

读音:jǐ

古书中也称“棘”。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在商代即已出现,西周时也有用于作战的,但似不普遍。到了春秋时期,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春秋前期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郑国在伐许前授兵时,即有子都拔棘逐颖考叔的事发生。鲁庄公四年(前690年),楚伐随,“授师子焉”,说明楚国已用戟装备军队了。

春秋中期,用戟的史实在《左传》中亦多有记载:如鲁宣公二年(前607年),郑伐宋之战,“郑人入并,(宋狂狡)倒戟而出之”,这是宋军用戟的证据。又如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晋国发生栾盈之乱,范鞅与栾乐格斗时,栾乐兵车倾冠,范鞅手下兵卒“或以戟钩之,断肘而死”,证明晋军装备有戟。再如《曼子春秋·内篇杂上》记有齐崔杼弑齐庄公之后,劫持齐将军大夫盟会时宣布“有敢不盟者,戟其颈”。说明齐国也用戟作兵器。但出土文物表明,戟在春秋时还不是形制完备的兵器,即戈头和矛头是分别铸制的,然后再联装在木(竹)杆上。又春秋晚期,在长江流域的楚、随、吴、蔡诸国,还出现了3米左右的柄上联装两个或三个戈头的戟,称为“多果(戈)戟”,勾割效果较好,是重要的车战兵器。由于戟较戈和矛的杀伤效能为佳,故很快得到推广应用,到了战国时期,已基本上取代了戈的地位。

除了“戈”之外,戟又是一种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实际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戟在古代不仅是军队中的主要兵器,而且常常作为武器的泛称,比如“持戟之士”,就像我们今天所指的“战士”一样,包括所有拿枪操炮的兵士。另外戟往往还以它的装备数量来象征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比如《战国策·赵策》中记载,毛遂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劝楚怀王联赵抗秦,他说:“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所谓“持戟百万”说明楚国当时有强大的军队,足以联合他国与秦国抗衡。

戟是在戈和矛的基础上演进而成的。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戟出现于商代。在河北藁 (gǎo音稿)城台西的商代遗址出土的铜兵器中,有一件戈和矛联装在一个木柄上的长兵器,这便是戟的雏型。由于戟比戈和矛更为先进,它很快成为将士们作战的格杀利器。西周时期出现了整体铸造的戟。一种是以矛为主,旁生横刃,柲(bì音必)装插在矛体的銎(qióng音穷)部。这种戟突出了矛的优势,刺杀有力,但勾啄易掉头。另一种以戈为主,前有援,尾有内,上有刺,下有胡,呈“十”字形。这种戟形体单薄,易脆易折,不适于实战,多属仪仗用的饰兵器。春秋战国时,战斗中使用的戟,仍将分制的戈和矛联装在木柄或积竹柄上。这种青铜戟直刺有力,横钩不易脱落,有的戟还在长柄上端自上而下联装两件或三件戈头。例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中有保存完整的长柄三戈戟。这就大大提高了戟的杀伤能力。

战国末年,冶铁技术的发展摧生了钢铁铸造的戟。那时,钢铁质地较坚韧,铸成的戟刺尖锐修长。戟的形体也有所改进,戟下侧垂直伸出的援,由宽钝变为窄尖;与援对应的内取消,只造较长的胡来缚柲。由此,戟由“十”字形进化为“卜”字形,故称“卜字铁戟”。西汉以后,戟的“援”由平直变为弧曲上翘,进一步增强了前刺的杀伤力。戟在当时是军队中的常备兵器。据《三国演义》描述,袁术派兵攻打刘备,刘备当时据守小小沛县,身单力孤,自知不是袁术的对手,便向吕布求救。吕布不想得罪双方,便在营中设宴请来双方,酒过几巡后,命令军侯把戟立在营门外,吕布说:“大家看我吕布用弓箭射戟的小枝,如果射中,两家休兵,如不中,双方各自回营安排明日的厮杀吧!”只见吕布在距戟150步处,张弓搭箭,一箭射去,飞中小枝,众人齐声喝彩。这种带小枝的戟,大概就是当时盛行的新式戟。此后,戟的演进主要在小枝的改进上。

三国时期,戟的种类增多,有长戟、手戟、双戟等。手戟柄短体轻,可刺可掷,是性能优良的防身自卫兵器。长戟、双戟则柄长体重,杀伤威力大。据说曹操手下有一员猛将名叫典韦,手挺大号双戟足有80斤,他还善使手戟。一次曹操被围,无法解脱,“大叫:‘谁人救我!’”骑兵队伍里,踊出一员大将,便是典韦。他“手挺双铁戟,大叫:‘主公勿忧!’飞身下马,插上双戟,取短戟十数枝,夹在手中,……韦乃飞戟刺之,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立杀十数人。众皆奔走。韦复飞身上马,挺一双大铁戟,冲杀人去。”典韦曾靠他的一双大铁戟和非凡的勇猛气质,几次救曹操于危难之中。三国时,以戟为兵器的武将很多,有太史慈、甘宁,还有魏将张辽等。戟在古代战场上可谓名声显赫、战功卓著。

戟自问世以来深得兵家赏识,几经变迁,几番征尘,作为军队中的主要兵器,留下了血刃敌寇的战绩。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写下这样的名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后来,“折戟沉沙”一词被用来比喻失败惨重。还有“剑戟森森”一词,原来是形容剑戟遍布,戒备严密,后引申为人的内心险恶且深藏不露。戟,在古人眼里深受器重,因而铸造上颇为讲究,不亚于战国时名剑的制作。两晋以后,由于盔甲的制作日趋精良坚固,钩啄兵器的效用降低。《后汉演义》有这样一段描述:吕布与太师董卓结仇,欲刺杀董卓,便与李肃择机行刺。这一日,“这位恶贯满盈的董太师,内穿铁甲,外罩朝服,大摇大摆,缓步出来,登车按辔,驱马进行,两旁兵士,夹道如墙。……蓦见李肃突出门旁觑准卓胸,持戟直搠,谁料卓裹甲在身,格不相入;肃连忙移刺卓项,卓用臂一遮,腕上受伤,坠倒车上,大呼吕布何在?布在后厉声道: ‘有诏讨贼!’卓怒骂道:‘庸狗也敢出此么?’道言未绝,布戟已刺入咽喉,李肃又复抢前一刀,枭取首级。”可见在银盔铁甲面前,戟的杀伤力大为减弱,而枪、矛等刺兵器仍能大显身手,于是枪渐渐取代了戟。到唐代,戟退出了军用兵器的行列,成为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礼兵器,叫“矟戟”。那时,矟戟是朝廷文武官员表示身份的仪仗物,门前列戟以示身份高低;皇帝派重臣巡视或统兵出征,赐“矟戟以代斧铖”,表示授于权柄。唐代典章对树戟有详细的条文规定,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实物标志。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略同,皆横刃也;旧说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异于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内上亦有刃。古显贵之家,皆立戟于门,以示官勋,是则又以兵器而兼为仪仗矣。其后又略变形式,援与柲之间,架以横梁,而援成反装之新月,形变横刃之内而为直刃之枪尖,且有架横梁于柲上,两面各作一倒装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画戟;横梁之下,又装以铁制古钱或古锭,不知其何用,岂后人矜奇眩异,即兵器亦加以装饰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见之戟,皆用方天画戟之式,或单刃或双刃不一。至古戟则非但不可见,即图其形以示武师,或且瞠目而不能称其名,于是而叹古器之失传,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变体,不知始于何时,而后入竟弃古器而就此,谅有合用之处,然亦尽可另立名目,何必定借戟以为名,若二器相类,犹有可说,今二物回乎不同,绝无相似之处,沿习用之,未可不合。着者非必求奇异,实不能随俗,亦未敢苟同也;依次录之,纵人非我,所弗计也;世之精娴武事者,或不至盲从耳。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略同,皆横刃也;旧说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异于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内上亦有刃。古显贵之家,皆立戟于门,以示官勋,是则又以兵器而兼为仪仗矣。其后又略变形式,援与柲之间,架以横梁,而援成反装之新月,形变横刃之内而为直刃之枪尖,且有架横梁于柲上,两面各作一倒装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画戟;横梁之下,又装以铁制古钱或古锭,不知其何用,岂后人矜奇眩异,即兵器亦加以装饰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见之戟,皆用方天画戟之式,或单刃或双刃不一。至古戟则非但不可见,即图其形以示武师,或且瞠目而不能称其名,于是而叹古器之失传,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变体,不知始于何时,而后入竟弃古器而就此,谅有合用之处,然亦尽可另立名目,何必定借戟以为名,若二器相类,犹有可说,今二物回乎不同,绝无相似之处,沿习用之,未可不合。着者非必求奇异,实不能随俗,亦未敢苟同也;依次录之,纵人非我,所弗计也;世之精娴武事者,或不至盲从耳。

戟为戈、矛合体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敌,旁有横刃,钶勾啄敌,具有勾刺的双重作用。

1975年北京近郊发掘周初(约西元1120年)木椁墓,出土青铜兵器中,有「戟」九支,证明了:「戟」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周代大戟的出土,说明在周时已广为使用。古籍所载「棘」即「戟」。《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挟 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预注:「棘,戟也。」戟又为战国时的五兵之一,可知戟为当时常见的兵器。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钺、吴钩等。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代军队武器装备的再现。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

汉刘熙《释名·释兵》:「车戟曰常,长丈六尺,车上所持也。八尺曰寻,倍寻曰常,故称常也。手戟,手所持 之戟也。」

《周礼·考工记·庐人》:「庐人为庐器,戈 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

汉刘熙《释名·释兵》:「戈,句孑戟也。戈,过也,所刺捣则决过,所钩引则制之,弗得过也。」

汉代长兵重戟,长度在长兵与短兵之间。《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坐未央前殿,东方朔执戟立。」说明汉代文臣亦执戟。(?)又有双戟,《三国志·吴志》:「孙权乘马射虎,投以双戟」、「甘宁执双戟舞」、《魏志》「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可见当时戟不仅广用,而且较重。

曹丕《典论·自叙》:「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 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狭路,直决耳!」(《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

晋代,长兵重矛枪,戟已降为仪仗之器,军士均执枪,而不执戟了。《晋书·王浚传》:「浚起宅门前路,令广数十步,曰:吾欲容长戟帜旗。」可知戟已不在战场上应用了。

唐代戟已广用於舞具。《唐书·礼乐志》:「太宗制舞图,命吕才以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披银甲,执戟而舞,每三变,每变为四阵,象击刺往来,歌者和曰『秦王阵乐』。」此虽是银甲执戟,但戟已完全失去武器性质,沦为舞具了。

宋代的戟很少用於战场。《武经总要》在长柄铁刀类中,绘有一种「戟刀」,可知其形制为适应战场而变化,不是原形戟了。

清代杂兵中有一种月牙短戟,或名手戟,除月牙刃外,上有尖锋、曲钩,亦具有勾兵、刺兵、割兵、兵等作用。

目前仍有练戟者,戟的练法与刀枪不同,戟一般不做舞花,以剁、刺,勾、片、探、挂掳、磕,为主要的招式。

古代戟分戟分马上戟、步战戟、双戟等不同用法,明清以后,同样形制的戟,各种武术流派,亦有各种不同练法。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是挌虎,不是格虎. (扌+各),拼音gé . 1、击;格斗 [例句1](扌+各),击也.——《说文》.段玉裁注:“凡今用“格斗”字皆当作此”. [例句2]手(扌+各)猛兽.——《三国志》 2、又如:(扌+各)斗(格斗;搏斗) 3、止 [例句1](扌+各),止也.——《玉篇》

三国演义里有几个人用的兵器是戟的?

吕布-方天画戟 典韦-双戟 另外给你点人物的兵器: 曹操-倚天剑 七星宝刀(献于董卓) 青虹剑(后被赵云夺去) 刘备-雌雄双股剑 关羽-青龙偃月刀 张飞-丈八蛇矛 赵云-青虹剑 吕布-方天画戟 典韦-双铁戟 程普-铁脊蛇矛 龙泉剑 徐晃-大斧 孙桓-蘸金斧 纪灵-三尖刀 庞德-截头大刀 孙坚-古锭刀 袁绍-思召剑 韩琪-日月刀 曹丕-龙鳞刀 黄盖-铁鞭 傅佥-四楞铁简 武安国-长柄铁锤 沙摩柯-铁蒺藜骨朵 姜维-诸葛连弩 王双-流星锤 祝融夫人-飞刀

wow马里斯塔大戟怎么获得

http://db.178.com/wow/cn/quest/30672.html 这个任务的任务奖励就是你要的武器了

如何识别真假大戟?

大戟又称下马仙,《药典》载的京大戟和红芽大戟均为正品,这两个品种,虽不同科属,但功效相同,皆可做为真品大戟入药。每年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其根,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寒,味苦辛,有毒,具有泻水饮、利二便的功效,常用于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等症。市场上,有以不同科属的草大戟和绵大戟冒充真品,使用时须注意鉴别。

真品大戟

为京大戟和红芽大戟,分别属大戟科和茜草科植物。

京大戟:外观呈圆柱形,长10~20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根体粗糙而有侧根,顶端多膨大,上有许多圆形的地上茎痕,向下渐细,有纵直沟纹及横生皮孔与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呈纤维性,类白色至灰棕色;闻之气微,尝之味苦涩。

红芽大戟:外观呈长圆锥形至纺锤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长6~14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根体有扭转的皱纹,有时可见横生皮孔及支根残基或支根痕,顶端有细小的茎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褐色至棕黄色;闻之气微,尝之味辣,有刺喉感。

伪品草大戟和绵大戟

分别属豆科和瑞香科植物。

草大戟:外观呈长条形,多内卷曲成不规则筒状,上粗下细,有须根痕,表面综红色,粗糙,外皮有脱落。

绵大戟:外观呈纺锤形、圆锥形或长圆柱形,稍弯曲,根头部有丛生的茎残基。而伪品质韧,不易折断,内表面棕褐色,绵大戟断面有绵毛样纤维状物,内有黄白相间的纹理而伪品气微,味淡,草大戟略涩,绵大戟嚼之发粘。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戟根的提取物确有致泻作用,主要系因其刺激肠管,引起肠管蠕动增加所致.京大戟的泻下作用比红芽大戟强;京大戟煎液可增加肠蠕动,使肠平滑肌张力提高;大戟的煎剂或醇浸液对腹水引起水肿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但不宜与甘草配伍应用;大戟根皮的乙醇提取物能引起末梢血管扩张,兴奋妊娠离体子宫,抑制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而伪品不具备真品的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大戟药用。另大戟为逐水要药,而且具有毒性,用时要遵医嘱,明辨真伪,慎之又慎。

大戟属于什么科类

大戟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大戟目大戟科大戟属

大戟价格贵吗?3克是多少钱左右

不贵,因为不是什么名贵药材的哈,大概就是1元吧

飞龙,属 大戟科,大戟属,拥有多个品种

约300属,5000种,广布于全球,但主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大的属是大戟属Euphorbia Linn.,约2000种.我国连引入栽培共约有70多属,约460种,分布于全国各地,但主产地为西南至台湾.本科植物起源较早,五月茶属Anticesma Linn.植物曾发现于第三纪的渐新世.大戟属Euphorbia Linn.植物的种子化石亦发现于第三纪的地层中.在俄罗斯的托木斯克附近基列耶夫斯克村的中新世纪地层中还发现叶下珠属 Phyllanthus Linn.种子化石.野桐属Mallotus Linn.的叶子化石发现于美国俄勒冈村的始新世和我国山东的中新世地层中.

大戟有什么作用?

大戟性味苦寒,有毒。功能攻泻水饮,为逐水猛剂,属强泻利药。可应用于重症的水肿胀满、胸腹积水,肝硬变腹水等。也可用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可单用,也可以与他药配伍应用。例如配芫花、甘遂,大枣(十枣汤),用于胸胁积水(胸腔积液),配甘遂,白芥子(控涎丹),用于因痰浊水饮积蓄所致的胸脘痞闷,恶水不欲饮,心悸,气短等症,配甘遂,葶苈子,用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等。

大戟与甘遂不同之点:大戟能泻逐上,中、下三焦脏腑之水,甘遂能泻逐上、中,下三焦经隧之水,两药常同时配伍应用,使停蓄在脏腑。经隧的水邪都能被逐出。用量一般为二至五分,特殊情况可稍增多。制成散剂或丸剂应用。

本品有毒,有峻泻作用,体弱者和孕妇忌用。服用中如出现咽部肿胀、呕吐,或眩晕、痉挛等,为中毒的症状,应停药。本药反甘草,不能与甘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