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城在哪里,刺桐城里有什么问题

刺桐城在哪里

刺桐城在哪里

泉州

以刺桐城闻名于世是我国哪个城市

以刺桐城闻名于世是我国哪个城市

泉州啊,古代泉州港又称"刺桐港".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泉州)子城环植刺桐,故曰刺桐城.”

福建泉州地理位置在哪里

福建泉州地理位置在哪里

地理概况 别称:鲤城、刺桐城、温陵 Quanzhou和Zayton为泉州的英文名称. 地理位置: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人口800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 泉州示意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俗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等多种宗教并盛,互为融合.

泉州又名叫啥?

刺桐是泉州的别称 泉州港称为刺桐港 泉州城称为刺桐城 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 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 由于古时泉洲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 福建一带。。五代的泉洲已遍植刺桐 当时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极忘茂盛 因而 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 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 。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 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 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 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宋元时代 阿拉伯人来泉洲的人最多 他们译为:mcdine tza 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 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 因此 刺桐港别称一直沿用至

为什么泉州叫刺桐城?

刺桐城雅号趣谈 宋代诗人吕造在咏泉州的诗中说:“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廓为谁封?”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当年泉州那些高大繁茂、花红似火的刺桐,是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廓时种的,泉州也因此得了个雅号:刺桐城。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宋以来,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种了它,但种得最多的还是泉州。历代诗人对刺桐的题咏不少。这恐怕是因为它的美丽和富有独特的南国情趣,特别容易缭人情思吧。宋普济和尚在《五灯会元》一书中说,刺桐还有这么个颇为神奇的特性:每年先萌芽后开花,则其年丰, 否则反是。 所以刺桐又名“瑞桐”。因为这一点,在宋代还引出一场小小的争论哩!争论的一方是作为廉访使来泉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刺桐的青叶,使泉州年谷丰熟,于是曾写下这么一首诗: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争论的另一方是到泉州来当郡守的王十朋,他与丁渭抱有相同的愿望,但他不相信先芽后花或先花后芽那一套谶语。为此也写下了一首诗: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 吟咏刺桐的诗,到元代以后就少了。这大概是因为树逐步减少的缘故吧。 到了现代,这种树就更少了。所以郭沫若同志来到泉州,曾发出过“刺桐花谢刺桐城”的慨叹!黄寿祺先生在遥想当年泉州刺桐花开满城的景象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泉城已渺刺桐花,空有佳名异代夸。 寄语州人勤补种,好教万树灿朱霞。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开元寺石栏前,在百源川池靠华侨大厦的一侧,已补种了一些刺桐树,愿关心刺桐的泉州游客,切莫忘记到那里,一睹它的丰采!

古代泉州指的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泉州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泉州的别称是啥?

泉州别称

  泉州有温陵、刺桐城、鲤城三个别称。

  温陵 有二说。

  一是古已有之。

  据泉州师范学院吴幼雄教授考证,泉州别称温陵,唐初甚至更早已有之。其得名始于农业生产,与气候、地形有关:“辨地之高下燥湿,以播六谷之宜……泉州气候燠多寒少,故古有温陵之称。”

  二是朱熹堪舆说。

  清康熙间(1662—1722)泉州府通判徐之霖《重兴朱夫子小山丛竹亭记》载:“郡治东北……地气独温,温陵之名实肇于诸此。宋徽国文公朱夫子种竹建亭,讲学其中,自题曰‘小山丛竹’……”

  乾隆《晋江县志·卷4·学校志》也载:“小山丛竹书院在府城隍庙旁,地处高埠,其气独温,温陵之名实肇于此。朱文公种竹建亭,讲学其中,匾(“小山丛竹”匾额)为朱子手书,镌于石。”

  因朱熹好研堪舆,尝谓“小山”高埠为清源山龙脉入城之冲,故“地气独温”,由此而称温陵。此说一出,温陵之名传之愈广,遂为泉州郡城别称。

  刺桐城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泉州)子城环植刺桐,故曰刺桐城。”“其称刺桐,当在子城之时”。泉州城垣在子城之后又建衙城与罗城,并绕城种植刺桐树。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8》:“五代时,留从效重加版筑,绕植刺桐。”

  刺桐,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有皮刺。原产热带亚洲。随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刺桐由商人传入泉州,种之街巷,蔚然成风,泉州故称刺桐城。蕃商因称泉州港为刺桐港,泉州出产的的丝绸、陶瓷为刺桐绸、刺桐缎、刺桐陶瓷。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2年初从泉州启航离开中国。归后在其《马可·波罗行记》中,亦以刺桐称泉州。

  唐宋间游历泉州的文人墨刻,多有吟咏刺桐的诗文传世,元代以后则少见,其原因可能是刺桐树少了。至泉州解放时,城内竟无一株刺桐树。

  泉州解放后,历届市政府都把种植刺桐树作为市政建设重要项目来抓。从搜集树苗、建立苗圃、扦插繁育,到1961年在开元寺修建石栏后,种植19株刺桐树于石栏临街一边。随后又在西街影剧院前面广场种植刺桐树4株,在开元寺内东塔周围和开元慈儿院附近共种植刺桐树几十株,顺利完成首批刺桐种植任务。刺桐花才重现泉州城。

  鲤城

  清·顺治十五~十六年(1658~1659),福建提督马得功、兴泉道叶灼棠、泉州知府陈秉直依关东式改造泉州府城,古城定型。因城西北、东北、东南三部凸出,中心城区东西宽而南北短,从清源山俯瞰,形肖鲤鱼,故称“鲤城”。

  (节选自泉州历史网)

福建省泉州市的市花为什么是刺桐?

泉州到处栽有不少刺桐花,让美丽的鲤城掩映在刺桐的绿叶红花之中.早在中世纪,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鲤城就以刺桐城而驰名欧洲、非洲和中东诸国.因古时鲤城生长着许多刺桐花,故有“刺桐城”或“桐城”之称.

泉州的标志为什么是刺桐

泉州市花 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为了扩建泉州城廓,曾环城遍植刺桐。后来,刺桐高大

泉州市市花-刺桐繁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而名闻中外。因此,刺桐花被定为泉州市花。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富贵。

《闽产录异》:“刺桐产泉州。官廨、书院处处植之。”

刺桐,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有皮刺。原产热带亚洲,我国南方栽培。其花木高大,枝叶繁茂,夏初开花,殷红似火。可作庭园观赏树,或作行道树。

唐·曹松《送陈樵书归泉州》诗中有“帝都须早入,莫被刺桐迷”。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2年初从泉州启航离开中国。归后在其《马可·波罗行记》中,亦以刺桐称泉州。

现代杰出诗人、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1962年游泉州,写了一首《咏泉州》诗。该诗镌碑立于开元寺:

“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

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

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

收复台澎今又届,乘风破浪待群英。”

因此,泉州又称“刺桐城”

泉州刺桐城的由来

刺桐也叫象牙红,名称由来是因树干和老枝上长了瘤状锐刺。

春天开花,花期长达3个月。叶子长出的时间迟于开花时间,所以这个时间看到的刺桐是火红火红的。叶子在夏天时长的葱葱郁郁的,非常茂盛。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 由于古时泉洲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 福建一带。

五代的泉洲已遍植刺桐, 当时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极忘茂盛, 因而, 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 ,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 。

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由泉州回欧洲的时候, 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

宋元时, 阿拉伯人来泉洲的人最多, 他们译为:mcdine tza 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 因此,刺桐港别称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