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冷杉生态利用价值(臭冷杉的作用和功效)

臭冷杉的介绍

臭冷杉的介绍

臭冷杉(拉丁学名:Abies nephrolepis (Trautv.) Maxim.)别名: 华北冷杉、臭松、东陵冷杉 、小五台地区俗称“臭桃葫芦”,乔木,高30m,胸径50cm,树冠尖塔形至圆锥形.树皮青灰色,浅裂或不裂.一年生枝淡黄色或淡灰褐色,密生褐色短柔毛.冬芽有树脂,叶条形,长1~3厘米.宽约1.5mm.上面亮绿色,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花期:4~5月,果期:9~10月.产于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南坡、长白山区及张广才岭海拔300-1800米,河北小五台山、雾灵山、围场及山西五台山海拔1700-2100米地带.

云杉和冷杉的区别

云杉和冷杉的区别

目前所见的回答都是外行话,下面这个回答比较内行.云杉和冷杉形态上的区别: 1、 云杉叶为四棱状条形;冷杉叶为扁平条形. 2、 云杉有叶枕;冷杉无叶枕,叶脱落后有叶痕. 3、 叶片颜色上,冷杉比云杉更为明亮,冬季尤其明显. 4、 树形上,云杉一级侧枝向上斜伸,而次级侧枝下垂;冷杉所有侧枝几乎都是平展的.

为何树木可以减少污染

为何树木可以减少污染

树林具有调理气候,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树木通过光合作用,使空气清洁新鲜,1亩树木放出的氧气足够65个人呼吸使用.树木不单单净化空气,还能防风固沙,修养水土,避免水土流失,另外它还是“粉尘杀手”.1亩地的树木1年可吸收各种20-60吨粉尘!树木还可以帮助减少噪音污染,9米宽的林带可减弱噪音污染10-15分贝.树木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什么和什么,消费者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的场所,消费者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

自然界中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1) 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2) 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 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3) 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给我们自由呼吸,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

  (4)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今天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传统农业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主要是采用了

答案D 粪肥、绿肥无污染,能保持土壤肥力

地里中的生态农业是什么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从土壤入手)

土壤质量高低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植物群落的发生、发育和演替的速度,而且也对生态系统过程、生产力和结构等具有重要影响.植物演替过程,也是物种对土壤肥力逐渐适应、改造及不同物种在不同肥力梯度下相互竞争和代替的过程.因此,植被恢复过程也从多个方面影响着土壤质量,植被是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质量将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恢复,不同类型植被土壤质量恢复还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恢复时间延长,土壤质量不断改善.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位于六盘山以东, 包括

庆阳市的全部和平凉市的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县

和崆峒区, 总面积3. 46 万km 2, 总人口340. 95 万,

分别占全省的7. 61%和3. 08% , 区内黄土深厚疏

松, 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有利于发展农、林、牧业生

产, 是甘肃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但由于该区土壤瘠

薄, 水土流失严重, 草场退化, 农牧业生产水平低, 农

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民增收困难。

1. 1 土地垦殖指数高, 生态环境脆弱

陇东是甘肃农业开发历史最悠久的地区, 也是

全省耕地分布最为集中、土地垦殖指数最高的地区,

其土地垦殖指数达23. 10% , 比全省平均水平

(10. 68% ) 高12. 42 个百分点。镇原县姜家湾、寺沟

口、黑土梁, 环县楼房子、刘家岔, 庆城县巨家原, 泾

川县南峪沟、桃山嘴等遍布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

由于土地开垦早, 分布面广, 加之人口密度大而促使

人类超负荷对土地开垦, 加大了土地的承受力, 天然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导致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1. 2 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是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

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水土流失对土地生态环境的

破坏严重。泾河水系每年平均流失泥沙2. 4 亿t, 水

土流失面积达306 万hm2, 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

90% 左右, 占甘肃省流入黄河泥沙量的1ö3 以上, 由

于降水集中, 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土壤侵蚀

模数达1 000~ 5 000 tö(km2·a) , 引起耕作层土壤

大量流失, 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农业收入处于

持续低迷状态。

1. 3 水资源短缺, 而且分布不均

陇东黄土高原气候温和, 降水总的趋势是东南

高西北低, 年降水量一般在400~ 600 mm , 南部最

高达700 mm , 而西北部仅350 mm , 而且降水多集

中在7- 9 月份, 年降水变率大, 历年最多降水量为

最少降水量的210~ 215 倍。陇东中部和南部由于气

候温和湿润, 水土丰实, 灌溉条件较为便利, 但在环

县北部、镇原和华池小部分地区却为典型的干旱和

半干旱地区, 该区生态条件恶劣, 干旱少雨, 水资源

奇缺, 而且极有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苦咸, 矿化度和

含氟量高, 难以利用。

1. 4 主要林区采育失调, 草场严重退化

东部的子午岭和西部的关山及附近山麓虽为陇

东黄土高原生态中仅有的两个主要林区, 但林区较

长时期由于采多育少, 更新与采伐失调, 致使部分林

区森林资源已趋枯竭, 加之造林中管理跟不上, 造林

的存活率低, 森林后备资源少, 同时还因多年毁林开

荒, 已使子午岭东西两侧林线平均后退50 km , 林区

面积不断缩小, 不仅子午岭北端现已基本成为荒山

秃岭, 而且林区腹地的林木也开始残败。该区虽牧草

资源丰富, 但对牧草地利用也不合理, 冬春草场超载

放牧, 草地建设缓慢, 草场退化已达3 556 万hm2。

这种人为毁林与乱垦及超载放牧, 不仅人为加重了

水土流失, 而且使整个陇东地区的气候失调、旱灾频

繁, 农业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