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和柽柳图片,红柳和柽柳图片对比

沙漠动物和植物的质料

沙漠动物和植物的质料

1. 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高温、多风沙,土壤含盐量高。植物要有奇异的适应沙漠自然环境的能力,才能生存和生长。因此,沙漠里的植物与一般地区的植物相比较,在外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理作用等方面都很不相同。主要特征有:

(1)多数的多年生沙生植物有强大的根系,以增加对沙土中水分的吸取。一般根深和根幅都比株高和株幅大许多倍,水平根(侧根)可向四面八方扩展很远,不具有分层性,而是均匀地扩散生长,避免集中在一处消耗过多的沙层水分。如灌木黄柳的株高一般仅2米左右,而它的主根可以钻到沙土里3米半深,水平根可伸展到二三十米以外,即使受风蚀露出一层水平根,也不至于造成全株枯死。从图13可以看出,栽植仅一年的黄柳的侧根可达11米。

但是,一些一年生的植物根却很浅,春天偶然降了点雨,哪怕是很少,只要地表 湿润,它们也充分利用起来,蓬勃地生长、开花、结实,在相当短暂的时间里完成它的生活周期,以便躲过干旱高温的夏季。

人们称它们为“短命植物”。

(2)为减少水分的消耗,减少蒸腾面积,许多植物的叶子缩得很小,或者变成棒状或刺状,甚至无叶,用嫩枝进行光合作用。梭梭就是无叶,由绿色枝条营同化作用的,故称为“无叶树”。有的植物不但叶子小,花朵也很小,例如柽柳(红柳)就是这样。有的植物为了抑制蒸腾作用,叶子的表皮细胞壁强度木质化,角质层加厚,或者叶子表层有蜡质层和大量的毛被覆,叶组织气孔陷入并部分闭塞。

(3)许多沙生植物的枝干表面变成白色或灰白色,为了抵抗夏天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免于受沙面高温的炙灼,如沙拐枣。

(4)有很多植物的萌蘖性强,侧枝韧性大,能耐风沙的袭击和沙埋。柽柳(红柳)就是这样,沙埋仍可生不定根,萌枝生长更旺。中国沙漠、戈壁地区,风沙活动强烈,生长在低湿地的柽柳经常遭到流沙的侵袭,使灌丛不断积沙。而柽柳在沙埋后由于不定根的作用,仍能继续生长,于是“水涨船高”,形成了高大的灌丛沙堆(沙包)。

(5)许多植物是含有高浓度盐分的多汁植物,可从盐度高的土壤中吸收水分以维持生活,如碱蓬、盐爪爪等。

沙漠里的植物传种的办法也是很奇特的。很多一年生或多年生的植物种子上长了翅膀或毛,种子成熟后就随着风飞翔和远扬,遇到合适的地方就发芽生长。如柽柳的种子粒小,具白色冠毛(束毛),借风飘落,天然下种,种子发芽率可达80%以上,种子一落到低湿地上,一般2~3天就可发芽出苗,迅速生长。还有的植物,像花棒一样的荚果有节,成熟时节间断落,每节鼓起呈球状,体轻,遇风即在沙地表面滚动,不被沙埋,在条件合适时迅速发芽生长。再有一种油蒿的种子,遇上一点点雨水后,立即渗出胶质,俗称“油蒿胶”,变得粘粘的,随着风在沙丘上滚来滚去,当全身粘上很多沙土后就发芽了。

中国沙漠地区的自然条件严酷,能适应这样条件的植物种类虽然远比其它自然地带要少,但是由于地区辽阔,总起来说,野生植物资源还是比较多的,有1000种左右,其中包括不少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林、药用植物、纤维植物等。

2.沙漠里一些小动物都具有耐旱的生理特点。它们不需要喝水,能直接从植物体中取得水分和依靠特殊的代谢方式,获得所需水分,并在减少水分的消耗方面有一系列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它们营穴居生活,保护自己避免一切侵害;在洞穴里,可以躲避敌人、避暑和在无饲期间蛰伏不食。

过穴居生活的主要是一些啮齿类动物,典型的代表为跳鼠,其中最常见的是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它们喜欢在沙丘上挖洞居住,所以又有“沙跳”之称。体长约130~140毫米,共同的特点是后肢特长,足底有硬毛垫,适于在沙地上迅速跳跃,在风沙中也能一跃达60~180厘米。前肢极小,仅用于摄食和掘挖,而不用于奔跑。尾巴一般极长,有些种类的跳鼠尾巴末端有扁平的长毛束,就像“舵”一样,能在跳跃中平衡身体、把握方向。它们的头与兔子极其相似,耳朵很长,鼓室泡很大(利于听觉),眼睛也大。这些特点能够使它们顺利地在夜间作长距离的跳跃。由于沙漠中植物稀疏,并多为灌木而多刺,在这样的环境中,跳鼠主要以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食物条件的限制,促使跳鼠营非群聚生活,夜间出来活动,长距离地觅找食物,有时一晚可以奔跳10公里之远。夜间,在沙丘的灌木、半灌木丛中,用灯光照射,就会很容易发现跳鼠的频繁活动,跳鼠的明亮眼睛在窥视着你,或者在你面前很快地跳过,使人感到沙丘戈壁的确是跳鼠的乐园。漫长的冬季,它们则以蛰眠而渡过。跳鼠是沙漠景观所产生的具有特殊生物形态的动物,能够与骆驼媲美。

作为沙漠中穴居动物代表的啮齿类动物,还有多种沙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柽柳沙鼠、大沙鼠等,它们均营群居生活,全年活动,但冬季活动减弱,以贮存饲料为生。大沙鼠体长超过150毫米,耳短小,耳长不到后足的一半。后足掌密毛,尾粗大,几乎接近体长。主要生活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的荒漠和半荒漠的灌木琐琐丛生的沙丘和沙土地,食琐琐的肉质、多汁的叶子;有惊人的筑洞能力,洞群往往连成一片,洞道密集,能贯穿整个沙丘或地面。长爪沙鼠与子午沙鼠栖息范围较大,亦常见于干草原地带的沙地。

上述啮齿类动物大都具有沙黄的体色,便于在沙漠中掩蔽。即使在夜间活动,它们这种与背景相同的体色也是有利的。水源的缺乏使它们都有依赖植物中汁液维持身体水分代谢的特性。

沙漠里的小动物,除穴居的啮齿类外,还有一些小的爬行类动物。最多的是沙蜥和麻蜥,特别是在沙丘地带,甚至每走几步就可碰见一个。沙丘上的许多小而偏的开口,就是它们的洞穴。它们具有一种特殊的适应沙漠环境的能力。它们的身上没有汗腺,在各种高温环境下,都不会出汗;眼睛具有防风的眼帘;遇烈日,它们还会爬上灌丛以躲避沙面难忍的炎热。这些沙栖蜥蜴(俗名“沙和尚”)在沙地上活动非常敏捷,遇敌可潜沙而遁。

红柳花什么样

红柳花什么样

红柳花应该就是柽柳的花

柽柳(学名Tamarix chinensis)又名垂丝柳,、西河柳,是柽柳科落叶小乔木。柽柳的嫩枝叶是中药材。产于中国各地。鲜用或干用。

中文名称: 柽柳

外文名称: Tamarix chinensis

别称: 垂丝柳,西河柳,西湖柳,红柳,阴柳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 石竹目(Caryophyllales)

科: 柽柳科(Tamaricaceae)

属: 柽柳属(Tamarix)

种: 中国柽柳(T. chinensis)

柽柳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披针形,鳞片状,小而密生,呈浅蓝绿色。小枝下垂,纤细如丝,婀娜可爱。总状花序集生于当年枝顶,组成圆锥状复花序;花粉红色,夏秋开花,有时一年开三次花。蒴果10月成熟,通常不结实。柽柳的老枝红紫色或淡棕色。由于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叶子变得很小,像鳞片一样密生于枝上,每个叶子只有1—3毫米长。在绿色的嫩枝顶部生出圆锥形的花序,花小而密,粉红色,淡雅俏丽。柽柳的花期很长,从每年的5月到9月,不断抽生新的花序,老花谢了,新花又开放了。几个月内,三起三落,绵延不绝,所以有的地方也称它“三春柳”。

链接上有些介绍和照片

哪些动植物能在沙漠中生存?

哪些动植物能在沙漠中生存?

常见的植物有:骆驼刺、柽柳、仙人掌、胡杨等.根系长,叶小或退化,减少蒸腾作用.或茎中可以储存大量的水. 常见的动物有:骆驼,在驼峰中含有大量的脂肪,脂肪氧化可以放出大量的能量,同时也可以产生大量的水,能量用于身体的消耗,水分用于身体的利用.所以骆驼可以长时间不用喝水.

请问盆友这是柽柳吗?

绝对不是柽柳,柽柳的叶子长出后,有种很飘渺的感觉,比这个好看多了!

梭梭树和红柳有区别吗

梭梭树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以及新疆的沙漠上。寄生在梭梭树气根上的珍稀植物肉苁蓉,号称”沙漠人参”,乔木。梭梭属树木。又称盐木、琐琐。分布在北纬36°~48°、东经60°~111°之间的干旱沙漠地带。材质坚而

生存在沙漠边缘脆,燃烧时火力旺,是优质薪炭林;嫩枝可作饲料;树根上寄生的苁蓉是名贵中药材。大灌木或成灌丛状,树高3~8米。干形扭曲,树皮浅灰色或灰褐色。叶退化呈小鳞片状,顶端钝,贴生于节。花两性,黄色,单生于2年生短枝的叶腋处,具阔卵形苞片,花被膜质,上部稍内曲成穗状花序。果实背部横生半圆形膜质翅,扁圆形,顶部凹如脐,暗黄褐色。种子小,暗褐色(见图)。喜光,耐高温(43℃)及严寒(-40℃)。适应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能在年降水量25~200毫米的地区荒漠土壤上存活。

红柳,又名柽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属红柳科灌木或小乔木,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广泛分布。

红柳科灌木或小乔木,通常高2~3米,多分枝,枝紫红色或红棕色。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0.5~2毫米,先端锐尖,略内弯。总状花序生于当年枝上,长2~5厘米,宽3~5毫米,组成顶生的大型圆锥花序,苞片卵状披针形,花梗短;萼片5,卵形;花瓣5,倒卵形,淡红色或紫红色,花盘5裂;雄蕊5;花柱3,棍棒状。蒴果长圆锥形,3瓣裂。种子顶端簇生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