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树的形态特征,笔筒树的形态

笔筒树有哪些特征?

笔筒树有哪些特征?

笔筒树形态特征:树形蕨类植物。茎直立,高可达10米,胸径10~15厘米,基部密被交织的不定根,向上有清晰的叶痕,顶部残存少量宿存的叶柄。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茎端、拳卷叶及叶柄基部密被鳞片和糠秕状鳞毛;鳞片灰白色至淡棕色,线状披针形,渐尖头,先端和边缘具褐棕色刚毛;叶柄长40~50厘米,通常棕禾杆色,连同叶轴、羽轴具小瘤状突起,被白霜,在背面两侧各具一条不连续的淡绿色的气孔线,向上直达叶轴;叶片大,长矩圆形,长1.5~2.7米,宽0.6~0.8米,三回羽深裂;羽片16~22对,互生,基部一对缩短,长约35~40厘米,中部羽片长50~80厘米,宽20~26厘米,长矩圆形,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26~28对,互生,基部一对稍缩短,中部的长10~15厘米,宽1.5~2.2厘米,披针形,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平截,无柄或具短柄,羽状深裂;裂片20~26对,稍斜展,下部几对裂片分离,以狭翅与小羽轴相连,中部的长1~1.3厘米,宽3~4毫米,镰状披针形,圆钝头,钱缘;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分叉,基部下侧一组出自小羽轴;叶片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羽轴、小羽轴上面有沟,被淡黄色弯曲毛;下面密被卵状至卵状披针形小鳞片和针状硬毛。孢子囊群生侧脉分叉处,具隔丝,囊托突起,囊群盖特化为简单的鳞毛状。

笔筒树有什么保护价值?

笔筒树有什么保护价值?

现状:稀有种。本种在中国过去仅知产于台湾省,1982年在厦门大学自来水池附近的山沟发现一株,这是中国大陆的首次记录。由于生境不隐蔽,非常容易被人发现,遭到破坏,树下及周围均不见幼苗幼株,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大陆分布将会消失。

形态特征:树形蕨类植物。茎直立,高可达10米,胸径10~15厘米,基部密被交织的不定根,向上有清晰的叶痕,顶部残存少量宿存的叶柄。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茎端、拳卷叶及叶柄基部密被鳞片和糠秕状鳞毛;鳞片灰白色至淡棕色,线状披针形,渐尖头,先端和边缘具褐棕色刚毛;叶柄长40~50厘米,通常棕禾杆色,连同叶轴、羽轴具小瘤状突起,被白霜,在背面两侧各具一条不连续的淡绿色的气孔线,向上直达叶轴;叶片大,长矩圆形,长1.5~2.7米,宽0.6~0.8米,三回羽深裂;羽片16~22对,互生,基部一对缩短,长约35~40厘米,中部羽片长50~80厘米,宽20~26厘米,长矩圆形,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26~28对,互生,基部一对稍缩短,中部的长10~15厘米,宽1.5~2.2厘米,披针形,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平截,无柄或具短柄,羽状深裂;裂片20~26对,稍斜展,下部几对裂片分离,以狭翅与小羽轴相连,中部的长1~1.3厘米,宽3~4毫米,镰状披针形,圆钝头,钱缘;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分叉,基部下侧一组出自小羽轴;叶片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羽轴、小羽轴上面有沟,被淡黄色弯曲毛;下面密被卵状至卵状披针形小鳞片和针状硬毛。孢子囊群生侧脉分叉处,具隔丝,囊托突起,囊群盖特化为简单的鳞毛状。

地理分布:产我国台湾台北、宜兰、桃园、南投、花莲、屏东、台东及福建厦门。在台湾生1000米以下山地,偶达1500米。菲律宾及日本也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特性:本种树干高,无直根系,具数不定根,喜气湿度大,土壤湿润的环境,常生长在山沟。在厦门,生长在以台湾相思AcaciaconfusaMerr.为主的阔叶林下墓地、被雨水侵蚀的2米深的沟中,坡向南偏西,坡度15°。森森群落高约15米,群落覆盖度达70%。土壤肥沃,含砂量大。当地春季多阴雨,夏季常有台风和暴雨,气温和湿度均适合孢子体植株生长。唯秋季冬季多晴少雨,生境干旱,但沟中相对湿度大,又可避风防寒。经观察,孢子囊群生长期约4个月,孢子叶一年长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但无配子体生长环境,所以无幼苗。

保护价值:笔筒树树形美丽,高大挺拔,树冠有如巨伞,是蕨类植物中少有的种类,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园艺观赏植物。大陆仅厦门一株,对研究大陆与台湾植物区系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保护措施此株笔筒树,滨邻厦门大学校园,学生常来附近野炊,农民亦在此放牧,毁于一旦的可能性极大。虽然学校当局已用铁栏栅围护起来,毕竟范围大小,不足维护稳定的生态小环境。建议结合校园建设,扩大保护范围;组织力量观察记录生长发育周期情况,测定各项生态因子指标,为扩大栽培提供基本资料;进行孢子繁殖和叶尖组织培养试验,尽快培养出新的植株。广州、香港已引种栽培。

植物的分类标准有哪些

植物的分类标准有哪些

植物分类的方法

在植物学的发展中,植物分类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分类方法,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方便,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类的标准。如瑞典分类学家林奈(1707~1778),把有花植物雄蕊的数目作为分类标准,分为一雄蕊纲、二雄蕊纲……。这是人为的分类方法。这样的分类系统,是人为分类系统。另一种是自然分类方法,是根据植物的亲疏程度,作为分类标准。判断亲疏的程度,是根据植物相同点的多少,如小麦与水稻,有许多相同点,于是认为它们较亲近;小麦与甘薯、大豆,相同的地方较少,所以它们较疏远。这样的方法,是自然分类方法,这样的分类系统,是自然分类系统。

自从达尔文(Darwin,1809~1882)进化学说成立后,认为物种起源于变异与自然选择,这对植物分类有很大影响,自然系统的“自然”二字,就有了更确切的意义。从而得知复杂的植物种类,大致是同源的。物种表面上相似程度的差别,能显示它们血统上的亲缘关系。例如,小麦与水稻之所以较亲近,是由于它们有一个较近代的共同祖先;而小麦与甘薯、大豆较疏远,是因为它们有一个较远代的共同祖先。

在进化论以前的形态学及解剖学方面的资料,和以后增加的地理部分的知识,是今天分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细胞遗传学一物种生物学时期,更加认识到染色体资料、多倍化、杂交亲和性和繁育行为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分类学。解剖学、花粉学、胚胎学等方面的新资料,已被应用于种以上的分类。

最近10~25年是分类学的变革时期。有两个领域发展较快:一个是生物化学系统,另一个是统计分类学,或数量分类学。化学分类系统学为我们进行分类或订正以前的分类提供了资料,为评价某些类别的种系发生关系有了可靠的依据。生化方面的“大分子”水平的资料,有助于查明一些类群的起源。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花粉、果实、种子和叶表面的性状的认识,也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统计数量分类学企图用数量方法重建进化关系,并判断性状和器官的进化趋向。统计分类学仅在于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和比较各组资料以避免或减少主观因素。

有了细胞学和化学的资料还应重视形态学和解剖学。因为新资料的出现,更证实了以前各类资料的意义。这样,我们既要考虑分类学最近的发展,也应考虑传统的分类方法。

第二节 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为了便于分门别类,按照植物类群的等级,各给予一定的名称,这就是分类上的各级单位。现将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列表如下:

各级单位根据需要可再分成亚级,即在各级单位之前,加上一个亚(sub-)字。现以水稻为例,说明它在分类上所属的各级单位。

界 植物界(Regnum vegetabile)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亚纲 颖花亚纲(Glumiflorae)

目 禾本目(Graminales)

科 禾本科(Gramineae)

属 稻属(Oryza)

种 稻(Oryza sativa L.)

种是分类上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同种植物的个体,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有极近似的形态特征,且能进行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有少数例外),既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特征,又是在不断的发展演化。如果在种内的某些植物个体之间,又有显著的差异时,可视差异的大小,分为亚种、变种、变型等。其中变种是最常用的,如糯稻(Oryza sativa var.glutinosa Matsum.)就是一个变种。

品种不是植物分类学中的一个分类单位,不存在野生植物中。品种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为人类所发现的。一般说来多基于经济意义和形态上的差异,如大小、色、香、味等,实际上是栽培植物的变种或变型。种内各品种间的杂交,叫近亲杂交。种间、属间或更高级的单位之间的杂交,叫远缘杂交。育种工作者,常常遵循近亲易于杂交的法则,培育出新的品种。

什么是生木本植物

木本植物(woody plant)是指根和茎因增粗生长形成大量的木质部,而细胞壁也多数木质化的坚固的植物.植物体木质部发达,茎坚硬,多年生.与草本植物相对,人们常将前者称为树,后者称为草.木本植物依形态不同,分乔木、灌木和半灌木三类.木本植物是木材的来源,均为多年生植物.另外除买麻藤纲外所有裸子植物均属于木本植物、笔筒树是仅有的蕨类木本植物.木本植物因植株高度及分枝部位等不同,而细胞壁也多数木质化,具有形成层.地上部分为多年生的乔木和多年生的灌木.而与其相对应的便是草本植物.

植物得分类

1. 藓苔植物 藓苔植物是最先出现在陆地的植物。它们的外表演化出角质层,可以保护植物,以防止水分的过度散失;但由於植株尚未演化出维管束,所以水分和养分的运输速度很慢,且个体都很小。此外,藓苔植物的受精作用需要外界的潮湿环境;因此,在潮湿的地面、墙壁或树干上,常常可以发现这一群绿色矮小的植物。常见的藓类植物如地钱(图4-1-1-1),其绿色的植物体平铺於地面上,腹部的假根则固著在土壤内,以吸收水分。常见的苔类植物如土马鬃(图4-1-1-2),具有直立的假茎,其上著生假叶,并有假根固著在土壤内。 2.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又常被称为低等维管束植物,因为它有别於种子植物,不产生种子,而是靠产生孢子散布繁殖。蕨类植物多生长在阴湿的地方。植物的茎常埋於地下,称为地下茎;有些蕨类的茎则直立且高大,如笔筒树(图4-1-2)。蕨类的叶多呈羽状复叶(图4-1-3)。蕨叶的背面常有孢子囊聚集成堆,称之孢子囊堆(图4-1-4)。孢子囊内的孢子很微小,需要用显微镜观察(图4-1-5、活动10-2),成熟后会由孢子囊散出,随风飘散。今曰我们燃烧的煤炭,大都是石炭纪高大的蕨类植物大量死亡后,深埋於地层中,经过长久的时间,未完全分解并受到挤压而形成的。 3.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产生种子繁殖,但种子裸露,并不似被子植物的种子是包藏於果实中。大部分的裸子植物会产生毬果(图4-1-6),有雌、雄之分,毬果皆由许多鳞片组成。雄毬果成熟时,鳞片下侧产生的花粉粒,由风传播至雌毬果上。雌毬果的各鳞片内侧有裸露的胚珠,胚珠内含有卵。受精后的胚珠即发育为裸露的种子没有覆盖。许多裸子植物的种子有翅,可以随风散播到远处,无果实的形成。 裸子植物主要分布於温带地区,或热带、亚热带海拔较高的山区。常见的有松、杉、柏等 (图4-1-7),它们的树干高大挺直,叶子多呈针状,故又被称为针叶树。本省俗称的神木,大多是红桧,树龄已达数千年,它的树干挺直,木材纹理细致美观,质地坚实,且含有精油可防虫,为建筑、制造家具的最佳木材。松树树脂经过地层长久的作用,成为今日美丽的琥珀。此外,尚有些种类的种子,如松子,可供食用。苏铁亦属裸子植物,是常见的庭园植物。 4.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具有花,为其生殖器官,生殖构造位於花内;花亦能吸引传粉者,帮助受精作用的发生。所以,被子植物亦被称为开花植物(图4-1-8)。在新生代时,被子植物成为占优势的陆生植物;其种子包覆於果实内,获得保护;果实亦可帮助种子的散播。依种子内子叶的数目,被子植物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大部分单子叶植物的叶为平行脉,花瓣为三或三的倍数(图4-1-9),如百合、稻、麦、甘蔗、玉米、竹、葱和蒜等。大部分双子叶植物的叶为网状脉,花瓣为四、五或其倍数(图4-1-10),常见的如杜鹃、榕树、菊、芹菜和草莓,水生的荷与睡莲等(图4-1-11)。被子植物的种类很多,如我们日常所见的树木、花草和蔬菜等,它们可供食用、药用或观赏,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找篇关于植物的论文

活化石植物桫椤的资源开发及保护

作者:陈封政, 李书华,向清祥

【关键词】 桫椤;,,人工繁育;,,保护对策

  摘要:简单介绍了桫椤的特性、分布、药用、观赏价值以及人工繁育和栽培技术,探讨了桫椤的保护对策和研究展望。

  关键词:桫椤; 人工繁育; 保护对策

  Abstract:Characteristic, distribution, medical and horticultural value, manual propaga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Alsophila spinulosa a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and research prospects of Alsophila spinulosa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Alsophila spinulosa; Manual propagation;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 (Wall.ex Hook.) Tryon又名树蕨、笔筒树等,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植物[1]。桫椤起源古老。据化石资料,它广泛出现于泥盆纪和石炭纪,距今2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还早1亿多年,是恐龙的重要食物[2]。恐龙灭绝,而桫椤独存,它是地球历史变迁的见证,更是科学研究的“活化石”[3],对研究古地质气候、古环境的演变,对探索生物进化的奥秘,对保证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具有极重要的保护及科学研究价值。此外,桫椤的茎干可入药,有驱风湿、强筋骨、清热止咳等功效,在中药里被称为龙骨风[1]。目前,有关桫椤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桫椤群落学、人工繁殖和引种栽培、遗传生态学、形态学等方面,而有关其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

  1 桫椤的特性

  树形蕨类植物,高约1~6 m。叶片为二回羽状复叶(小叶片羽状深裂),纸质,叶片上下表面有气孔。根系主要来自于茎干下部长出来的不定根,许多不定根伸入泥土或紧附着于岩石,支撑起高大的茎干,众多不定根相互交织,形成一层厚厚的“根被”,覆盖在茎干的下部,使茎基部加粗,增加了茎的强度。这些不定根的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同时还是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主要器官。桫椤为孢子植物,一般10年以上的植株才进入生理成熟期,1.2 m以上的植株才开始生长孢子[4],孢子一般7~10月开始成熟,尽管孢子产量多,但孢子萌发对环境要求高,萌发周期长,故实际存活率低。

  2 桫椤的分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03145d0100bspo.html

大树的茎是什么茎小草的茎是什么茎

大树一般属于木本植物,小草一般属于草本植物。

所以比较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他们茎的结构,草本植物的茎为“草质茎”,茎中密布很多相对细小的维管束,充斥维管束之间的是大量的薄壁细胞,在茎的最外层是坚韧的机械组织。

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也与木本植物不同,维管束中的木质部分布在外侧而韧皮部则分布在内侧,这是与木本植物完全相反的,另外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不具有形成层,不能不断生长,因而树会逐年变粗而草和竹子就没有这样的本领。相比于木质茎,草质茎是更进化的特征。

木本植物(woody plant)是指根和茎因增粗生长形成大量的木质部,而细胞壁也多数木质化的坚固的植物。植物体木质部发达,茎坚硬,多年生。与草本植物相对,人们常将前者称为树,后者称为草。

木本植物依形态不同,分乔木、灌木和半灌木三类。

木本植物是木材的来源,均为多年生植物。另外除买麻藤纲外所有裸子植物均属于木本植物,桫椤和笔筒树是仅有的蕨类木本植物。

木本植物因植株高度及分枝部位等不同,而细胞壁也多数木质化,具有形成层。地上部分为多年生的乔木和多年生的灌木。而与其相对应的便是草本植物。

草本(Herb),是一类植物的总称,但并非植物学科分类中的一个单元。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但是也偶尔有例外,比如竹,就属于草本植物,但人们经常将其看做是一种树。

草本植物多数在生长季节终了时,其整体部分死亡,包括一年生和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如水稻,萝卜等。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每年死去,而地下部分的根、根状茎及鳞茎等能生活多年,如天竺葵等。草本植物中,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的习性,有时会随地理纬度及栽培习惯的改变而变异,如小麦和大麦在秋播时为二年生草本,在春播时则成为一年生草本;又如棉花及蓖麻在江浙一带为一年生草本,而在低纬度的南方可长成多年生草本。与木本植物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他们茎的支持力量,草本植物的支持力量为膨压。

生物的分类

展开全部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目、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生物分类列入阶元系统中的各级单元都有一个科学名称。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系统和级别,成为物类单元。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变种学名亦采取三名制,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包括种下单元)只能有一个学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优先律”,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界各自制订了《命名法规》,所以在动物界和植物界间不存在异物同名问题。“优先律”是稳定学名的重要措施。优先律的起始日期,动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细菌则起始于1980年1月1日。

鉴定学名是取得物种有关资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种类,只要鉴定出其分类隶属,亦可预见其一定特征。分类系统是检索系统,也是信息存取系统。许多分类著作,如基于区系调查的动植物志,记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情况,作为基本资料,都是为鉴定、查考服务的。

物种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至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些变异很小的相同的有机体,它们中的各个成员间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元。

物种概念反映时代思潮。在林奈时代,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同种个体符合于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古老的概念,应用到整个分类系统,概念假定所有阶元系统中的各级物类单元,都各自符合于一个模式。

物种的变与不变曾经是进化论和特创论的斗争焦点,是势不两立的观点。但是,分类学的事实说明,每一物种各有自己的特征,没有两个物种完全相同;而每个物种又保持一系列祖传的特征,据之可以决定其界、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地位,并反映其进化历史。

分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区分物种和归合物种,前者是种级和种下分类,后者是种上分类。种群概念提高了种级分类水平,改进了种下分类,其要点是以亚种代替变种。亚种一般是指地理亚种,是种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区别特征和分布范围。亚种分类反映物种分化突出了物种的空间概念。

变种这一术语过去用得很杂,有的指个体变异,有的指群体类型,意义很不明确,在动物分类中已废除不用。在植物分类中,一般用以区分居群内部的不连续变体。生态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态特征的种内类型,常用于植物分类。人工选育的动植物种下单元称为品种。

由于种内、种间变异错综复杂,分类学者对种的划分有时分歧很大。根据外部形态的异同程度作为划分物种依据而划分的称为形态种,由于对各种形态特征的重要性认识不一,使划分的种因人而异,尤其是分类学者对某些特征的“加权”常使它们比其他特征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观偏见。

一个物种或物类,以至整个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自己的历史。研究系统发育就是探索种类之间历史渊源,以阐明亲缘关系,为分类提供理论依据。尽管在分类学派中有综合(进化)分类学、分支系统学和数值分类学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不过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而已。

特征对比是分类的基该方法。所谓对比是异同的对比:“异”是区分种类的根据,“同”是合并种类的根据。分析分类特征,首先要考虑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征。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鸟类的翼和兽类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征”。恒温在鸟兽是各别起源,并非来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征”。系统分类采用同源特征,不取非同源性状。

林奈把生物分为两大类群:固着的植物和行动的动物。两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个两界系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一般教本所遵从,基本没有变动。

最初的问题产生于中间类型,如眼虫综合了动植物两界的双重特征,既有叶绿体而营光合作用,又能行动而摄取食物。植物学者把它们列为藻类,称为裸藻;动物学者把它们列为原生动物,称为眼虫。中间类型是进化的证据,却成为分类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建议成立一个由低等生物所组成的第三界,取名为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这个三界系统解决了动植物界限难分的问题,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流行了一段时间,为不少教科书所采用。

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当然,在细胞出现之前,必须有个“非细胞”或“前细胞”的阶段。病毒就是一类非细胞生物,只是关于它们的来历,是原始类型,还是次生类型,仍未定论。

从非细胞到细胞是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细胞是原核细胞,早期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细菌、蓝藻)。原核细胞构造简单;没有核膜,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真核细胞具有核膜,整个细胞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个部分:细胞核内具有复杂的染色体装置,成为遗传中心;细胞质内具有复杂的细胞器结构,成为代谢中心。由核质分化的真核细胞,其机体水平远远高出于原核细胞。

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个重要阶段。随着多细胞体形的出现,发展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最后产生了高级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植物、菌类和动物组成为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供应自己,又供应异养生物。菌类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应生产原料。动物亦是异养生物,它们是消费者,是地球上最后出现的一类生物。

即使没有动物,植物和菌类仍可以存在,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能够完成循环过程中合成与分解的统—。但是,如果没有动物,生物界不可能这样丰富多彩,更不可能产生人类。植物、菌类和动物代表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或三大方向。

当前最流行的分类是一种五界系统。五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阶段的三个分支,是有纵有横的分类。它没有包括非细胞形态的病毒在内,也许是因为病毒系统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内容庞杂,包括全部原生动物和红藻、褐藻、绿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类,包括了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编辑本段研究领域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它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三个领域。分类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生物归入不同的类群(分类单元);命名是根据国际生物命名法给生物分类单元以科学的名称;鉴定则是确定一种生物属于已经命名的分类单元的过程。因此,概括来说,生物分类学是对各类生物进行鉴定、分群归类,按分类学准则排列成分类系统,并对已确定的分类单元进行科学命名的学科。其目的是探索生物的系统发育及其进化历史,揭示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多层次的、能反映生物界亲缘关系和进化发展的“自然分类系统”。这样就有利于人们认识生物,了解各个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掌握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规律,为更广泛、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自然界丰富的生物资源提供方便。

生物分类学研究生物类群间的异同以及异同程度,阐明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