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艾叶?
简介 【草药名】: 艾叶其他名称:艾 冰台 艾蒿 医草 灸草 蕲艾 黄草 家艾 甜艾 草蓬 艾蓬 狼尾蒿子 香艾 野莲头 阿及艾 陈艾 灰草
【英 文 名】Argy Wormwood Leaf
【拉 丁 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
【内容介绍】:
艾叶 (《本草经集注》) [编辑本段]【来源】 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编辑本段]【植物形态】 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
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1]
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瘦果长圆形。
花期7~10月。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
高45~100厘米。
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编辑本段]【采集】 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编辑本段]【药材】 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
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质柔软。
气清香,味微苦辛。
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什么是艾叶?艾叶哪儿有卖?
它就是中药,温性好能通经暧脾胃的。
是药店都有的
艾叶
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原植物生于荒地林缘。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荫,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
●艾叶的“本草”记载
《名医别录》:味苦,微温,无毒。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药性论》:使。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醋煎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煎叶,主吐血。炒艾作馄饨,吞三、五枚。以饭压之良。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又捣末和干姜末为丸,一服三十丸,饭压,日再服,治一切冷气,鬼邪毒气,最去恶气。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艾叶的现代药理研究
1、艾叶能抑制松弛的豚鼠平滑肌。经对艾叶油平喘有效成分系统药理学研究表明,单萜类、倍半萜类的化学结构均与其平喘作用有关。
2、艾叶油0.25~0.5mg/kg灌胃或腹腔注射,均有明显镇咳作用。
3、艾叶油具有祛痰作用。
4、艾叶油具有利胆作用。2%吐温将艾叶油制成混悬液(每毫升含艾叶油25微升),可使大鼠胆汁流量增加(剂量0.8ml/100g和0.3ml/100g)。
5、艾叶油对离体蟾蜍心和兔心均有抑制作用,并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
6、艾叶油腹腔注射,对兔有镇静作用。艾叶油无镇痛作用,对正常体温亦无影响。
7、艾叶具有止血作用,不同炮制品的凝血时间不同。
8、艾叶油具有抗过敏作用。
9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球菌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艾叶熏烟对细菌和真菌亦有明显抗菌作用,用于空气消毒,可使菌落减少95%~99.8%。
10、艾叶油灌胃,能增加小鼠炎症渗出细胞的吞噬能力。
有没有一种植物叫“艾”?
有啊,艾草
艾叶的药用價值
药用特性:艾蒿别名:艾草、艾叶、家艾。为菊科艾属,学名为aremisia argyi。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艾草的药用价值远不止这些。据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主任中药师梅全喜介绍,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存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等地,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更有不少地方户户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草的药用价值。
艾叶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中医名著《伤寒论》、《金匮要略》附方中有两个用艾的处方:胶艾汤和柏叶汤。前者为治经寒不调或胞阻胞漏、宫冷不孕症,取艾叶之暖宫止血作用;后方主治出血不止,此二方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之方。艾用于灸法医病的历史同样很早。在《五十二病方》、《灵枢经》中都有关于艾灸的记载。
梅全喜介绍说,艾叶在古代的应用不仅仅是通过口服和针灸来治疗疾病,也有不少文献记载应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如前述《五十二病方》、东晋时期的《肘后备急方》等早期的医学著作中就有艾叶烟熏治病的记载。古代民间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有防病、避邪的作用,而现代研究证明艾烟有防病、预防瘟疫的作用,因为艾烟对多种致病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据专家介绍,近年来对艾叶的研究更趋深入,在化学成分方面发现艾叶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挥发油外,还含有鞣质、黄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等。在药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在临床应用方面,艾叶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崩漏、痛经,治疗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结核、感冒等。
艾蒿还有多种药用价值。艾蒿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味苦辛,性温,具有暖宫安胎,调经止血,散寒除湿等功效,是传统常用的中草药,并能防止多种疾病。艾蒿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做成馨香枕头,还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艾蒿叶熬汁,然后稀释兑水沐浴,可除身上长的小红疙瘩。此外还可以驱蚊蝇、灭菌消毒,预防疾病.
艾叶是什么还有其它名吗
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
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1]
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瘦果长圆形。
花期7~10月。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
高45~100厘米。
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请问一下,艾叶是什么呢?
艾叶就是山上长的野菊花的叶子
艾叶是什么东西
艾叶 (《本草经集注》) [编辑本段]【来源】 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编辑本段]【植物形态】 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
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1]
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瘦果长圆形。
花期7~10月。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
高45~100厘米。
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编辑本段]【采集】 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编辑本段]【药材】 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
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质柔软。
气清香,味微苦辛。
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哦艾叶系咩意思
连字都打错了,意思是我爱你咯..
是不是有一种植物叫艾叶?
形态特征:艾(原变种)图版11:8—16var.Argyi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一150(一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一o.8厘米;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一8厘米,宽4一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一o.5厘米,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一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较外层长,长卵形,背面被蛛丝状绵毛,内层总苞片质薄,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一1O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9—10月。
用 途: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萆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产地分布: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遍及全国。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蒙古、朝鲜、苏联(远东地区)也有。日本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华北。
本种提示:本种植物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述,称“白蒿”(一部分),历代古本草书记述的“白蒿”或“白艾”,其陆生种的大部分植物实际上是包括了本种及其近缘种,如宽叶山蒿A.stolonifera(Maxim.)Komar、湘赣艾人gilvescensMiq·、野艾蒿A.1avandulaefo—liaDC·、南艾蒿A.VerlotorumLamotte、白叶蒿A.1eucophylla(Turcz.ExBess.)C.B.Clarke、蒙古蒿A.Mongolica(Fisch.ExBess.)Nakai、红足蒿A.RubripesNakai、五月艾A.indicoWilld、魁蒿A.PrincepsPamp.及歧茎蒿A.IgniariaMa—xim.等多种“复合种”的名称。《本草纲目》除记载有“白蒿”及“白艾”外,还记载有“蕲艾”(产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可入药。此系艾的栽培品种cv.qiai,与原种(野生种)的区别在于: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最长可达7一8厘米,宽1.5厘米,叶揉之常成棉絮状;入药,性温、苦、辛、微甘。据本所植物化学分析报道,艾蒿(野生种)与蕲艾(栽培品种)挥发油中的成分基本一致,均含有乙酸乙酯(acetateester)、1,8—桉叶油素、水合莰烯(camphenehydrote)、樟脑、龙脑(borne01)等,另外艾蒿含蒿酮,而蕲艾含侧柏酮(见《云南植物研究》,7(4):443—445.1985)。药理分析挥发油对多种霉菌、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还有平喘、镇咳作用。
谁知道什么叫艾?
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叶制成绒,供针灸用
形态特征:艾(原变种)图版11:8—16var.Argyi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一150(一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一o.8厘米;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一8厘米,宽4一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一o.5厘米,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一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较外层长,长卵形,背面被蛛丝状绵毛,内层总苞片质薄,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一1O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9—10月。
用 途: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萆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产地分布: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遍及全国。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蒙古、朝鲜、苏联(远东地区)也有。日本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华北。
本种提示:本种植物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述,称“白蒿”(一部分),历代古本草书记述的“白蒿”或“白艾”,其陆生种的大部分植物实际上是包括了本种及其近缘种,如宽叶山蒿A.stolonifera(Maxim.)Komar、湘赣艾人gilvescensMiq·、野艾蒿A.1avandulaefo—liaDC·、南艾蒿A.VerlotorumLamotte、白叶蒿A.1eucophylla(Turcz.ExBess.)C.B.Clarke、蒙古蒿A.Mongolica(Fisch.ExBess.)Nakai、红足蒿A.RubripesNakai、五月艾A.indicoWilld、魁蒿A.PrincepsPamp.及歧茎蒿A.IgniariaMa—xim.等多种“复合种”的名称。《本草纲目》除记载有“白蒿”及“白艾”外,还记载有“蕲艾”(产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可入药。此系艾的栽培品种cv.qiai,与原种(野生种)的区别在于: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最长可达7一8厘米,宽1.5厘米,叶揉之常成棉絮状;入药,性温、苦、辛、微甘。据本所植物化学分析报道,艾蒿(野生种)与蕲艾(栽培品种)挥发油中的成分基本一致,均含有乙酸乙酯(acetateester)、1,8—桉叶油素、水合莰烯(camphenehydrote)、樟脑、龙脑(borne01)等,另外艾蒿含蒿酮,而蕲艾含侧柏酮(见《云南植物研究》,7(4):443—445.1985)。药理分析挥发油对多种霉菌、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还有平喘、镇咳作用。